第一千三百七十六章 登城(1/2)
略过意外闯入异化马尾藻的海床,损失了一艘千料快船,以及数十人受伤的插曲之后;接下来的海路行程又变得顺利起来。随着出现在视野当中的大地轮廓/海岸线,往来如织的行船,也意味着回到了安全航线上。
只是江畋还是略有些遗憾,没能在此多停留一些时间,让潜入海中的甲人,找出那片异化藻团海床的核心所在;尝试进行收割一二。毕竟,这片异化藻团所在的海域,至少有十数里到数十里,被烧退的只是小部分。
然后,这一路又击杀了好几只异化的海生鱼类;比如长着双角的巨大鲀鱼,大而多节的斑海鳗;也捞起过宛如多头蛇形的海鞘、长着锯齿口器还能喷射前进的砗磲……但都没之前的那条“海龙”;更令人震撼和吃惊了。
随之而来的是晴好的日子里,遥遥可见的海边芦苇荡和盐田、滩涂,人烟袅袅的渔港、村庄、市镇、城邑;散落在峡湾的大小渔船和疍民的连家船、捕捞船;还有矗立在绵延起伏的高山上,立柱、巨台一般的灯塔。
而当一座完全用红砖和灰浆堆砌而成,覆盖着青绿色的琉璃瓦顶,宛如螺旋状上升的高塔,冷不防出现在一处岬角的转折处时;也意味着广州府的地界,悄然而至了。这就是当年梁公经略广州留下的诸多遗产之一。
传说中,号称可以平浪镇波的二十八宿塔之一,也是最东北端的箕宿塔;又被称为水豹塔。因此在高塔橙红色的外壁上,用色彩斑斓的大块瓷砖,包贴出东方神主青龙和塔神水豹的双像,虽经岁月风雨而栩栩如生。
而按照本地方志的记载,在十一层高的塔内每层,都供奉着不同的神龛/乡土神祗;因此不分日夜,整座大塔都是灯火通明、香火不断。而在夜里,更会点燃带着巨大水银镜面和精炼火油的灯轮,以普照海面导航。
而在进入广州府的海域不久,就有来自近岸的巡检快船,或是巡逻的海上走舸;接二连三的追赶、靠上来询问和盘查。但在见到了东海公室的旗号之后,又很快转变成异常恭顺的态度,主动加入护航和从行的序列。
直到下一波前来探寻的巡检/巡逻船只靠近,这才接力一般的退还回自己的辖区。因此,在前后轮替了八、九波的护航巡船之后;冷不防广州府城外港区域的一角,就突然出现在了苍森绿郁、峰峦迭张的海岸线上。
那是散步在大喇叭状的珠江出海口,连横起伏与海面波澜中的大小岛屿,以及绵延在这些海口岛屿周边,那些密密麻麻的渔村、港市和退潮后露出的礁岩、滩涂。在这些岛屿与渔村、港市之间,是纵横交错的航道。
而在一些岛屿的山顶或是高岩之上,还有昼夜值守的望台和戍垒;甚至是隐藏着火器的炮台,居高临下俯瞰着岬角、峡湾中的主要航道,与港市的停泊水域。在东海船队靠近之前,就能远望到外海穿梭如织的船舶。
有两头翘的波斯船、有多层夹板的昆仑舶;有形似半月的天竺船,有带着大量竹木构件的南海番船;乃至是少量帆桨并用的泰西船,也不知道是如何扛过一路风浪,抵达这里的;但数量最多的还是形态各异的唐船。
其中既有宛如移动的小城,或是山丘一般的万石巨舶,也被称为木兰舟或是远洋船城;号称一次可以转载自持数月所需,运载千人远赴大洋外域。也有与之相比,如雀儿一般渺小的海鹘船,灵巧的穿梭往来船隙间。
这种船头低尾高,船身前宽后窄,左右各置浮板四到八具,形如海鹘展翅而得名;是历史上最早的水翼船。因此,在牺牲了载重和体量之外,换取来的是极致的速度和复杂海况下的适航性;通常充当沿海传驿之需。
在这些海鹘船上所悬挂的焰色旗和清波旗面前,大部分往来的船只海舶,都要优先为之让出航道。但也有少许特殊的存在,并不在意这些海鹘船的身份;而依旧慢悠悠的行驶在海面上,却是一艘艘装潢华丽的游艇。
这些游艇有大有小,形制各异;却毫无例外的在船上,营造出了类似亭台楼阁、飞檐朱栏的建筑风格。同时还悬挂着,代表各自身份地位、官名职事的旗牌,或是所在家门专属的幡子和旗标;因此其中官私船兼具。
但是,在最新一波接引和护送,东海船队的巡检船面前;这些横亘于海面的官私游艇们,也只能仓促或是慌张的退避三舍。如果闪避的不够快,就会被横冲直撞的巡检飞梭船,毫不客气的擦边而过或抵近溅一身水。
而在沿途的航道上,那些依次入港的外来船只,或是正在起锚出航的泊船;也在飞梭船头吹响的沉浑螺号声中,忙不迭的退避、躲闪开来;甚至不惜为此挤撞在一起,或是慌乱的横搁在码头、栈桥,震掉下人货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