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太子朱佑樘;分裂南诏;改土归流(2/2)
南诏国除了人口没有大明多之外,其他方面和大明的差距已经不是太大了。
尤其是水师,已经快要赶超大明了。
毕竟南诏国和大明同宗同源,技术也都是从大明得到的。
而且南诏国的疆域几乎都是岛屿,在这样的情况下,水师发展的很快。
如今,已然对大明的沿海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面对这样的庞然大物,朱见深要是还能睡得着,那就奇了怪了。
尽管朱见深知道,南诏国建立的初衷是作为大明在南洋的防线,将来自海洋的威胁阻挡在外。
可南诏国现在已然有了尾大不掉的趋势。
况且,用血缘关系来来作为大明和南诏国之间的纽带,这是极其天真的想法。
国与国之间,只有利益,哪儿来的亲情、友谊?
或许刚开始的时候,碍于血缘关系,双方还能和平相处,可随着时间的流逝,血缘关系会淡薄的。
南诏国必须削弱了。
不能让其成为大明的威胁,同时又不能让其太过衰弱。
太弱,就会失去作为大明海外防线的作用。
所以,这其中的度不好把握。
朱见深召集信任的大臣商议此事,最后决定借鉴推恩令将南诏国分裂成几个小国。
一来,防止南诏国成为大明的威胁,二来,避免南诏国太弱。
朱见深还有三个弟弟,朱见深决定将他们的封地移到东南半岛,给予一定的权力,作为对南诏国的牵制。
南诏国的国君都是在大明长大的,了解中原的历史,朱见深的目的自然看的出来。
可推恩令作为千古第一阳谋,无法破解。
于是,在朱见深的谋划下,南诏国陷入了分裂。
在谋划分裂南诏国的同时,朱见深也根据故黔国公沐斌的折子在西南、两广地区,以及东南半岛推行改土归流。
加强京师对西南等地的控制,促进民族融合,打破土司封闭统治。
因为在云贵,两广地区,土司多为世袭,名义上归属朝廷,实际上和割据势力没什么区别。
而且土司的权力过大,常引发叛乱。
地方治理也松散,阻碍了朝廷政令的推行和地方的发展。
就比如成化新政,在西南两广地区的推行效果并不好,因为这个政策严重损害了土司的利益和统治。
成化六年广\/西瑶族叛乱,就有这其中的原因。
近些年来,这些土司也没少捣乱。
只是朱见深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一直在忍。
现在明军也休息了几年时间了,他也腾出手来了。
是时候收拾这些土司了。
将改土归流彻底推行下去。
所谓改土归流,便是废除土司,设立流官,由朝廷派遣流官管理,纳入全国统一的行政体系。
对于反抗的土司进行武力镇压,同时通过招抚、安置原土司家族等方式减少阻力。
还有推行内地税制、户籍制度,鼓励汉人移民垦荒,促进农耕与商贸。
兴办儒学,推动汉文化与少数民族的交融。
这一项政策,没有两三代人的时间是看不到成效的。
从政策开始推行之后连续数年时间,利益受到损害的土司便不停发动大小叛乱,可惜面对明军,最后只能沦为刷军功的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