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4章 出山的老怪(2/2)
众人不解。
“让那些官吏不敢贪,不能贪。”蒋庆之见众人不解,笑道:“所谓为官之道,有些大而化之。说实话,人性本私,刚出仕时的官员,大多都有崇高的追求,可在宦海中为何变了?环境!”
蒋庆之想到了陈连,“那些奸臣佞臣,哪怕是秦桧,出仕时也曾满腔热血,一心为民。为何变了?”
“是这里。”蒋庆之指指周边,“宦海就是个大染缸,或是说,人间就是个大染缸,一个白生生的人跳进来,要么被染成一种颜色,要么便会被排挤。被排挤的郁郁不得志,无法出头。选择和光同尘的,渐渐沉迷于名利欲望之中。”
徐承宗说:“长威伯的意思,宦海无好人?”
“人性有善恶,不能一概而论。”蒋庆之说:“就说外界口中的奸佞严嵩,当初也曾豪情满怀,为何变成这等模样……”
徐渭说:“这便是伯爷说的跳进了大染缸中,他挣扎了一番后,最终选择了和光同尘,被染成了一个颜色。”
他明白了。
徐承宗也明白了。
宁玉等人也明白了。
“没有什么为官之道。上位者与其奢求官员们能恪守君子之道,不如用制度去监督他们,督促他们。所谓的为官之道,不是个人之道,而是……制度之道。”
“用制度来让官员们遵循的道,便是为官之道。”宁玉低声说,她低着头,眸子里有异彩,也有复杂的情绪。
儒家多年来追求的便是君子之道,文章诗词,无不遵循这等准则。
在儒家的眼中,只要读了圣贤书,只要遵循圣贤的言论去做人,做事,那么此人便是君子。
今日蒋庆之一番话,却从人性的角度彻底颠覆了这个理论。
——人,皆有私心。不可能成为儒家口中的那等君子。
与其奢求他们变成君子,不如琢磨如何用制度,用规矩来让他们成为君子。
也就是说,靠自觉,是靠不住的。
唯有举着棍子,拿着胡萝卜,才是统御百官之道。
“这是帝王之学!”门外有人惊呼,随即人影一闪,一个老头儿冲了进来,目光转动盯着众人,“今日长威伯这番话,你等最好守口如瓶!”
宁玉一怔,心想这位是谁,口气大的不行。
徐承宗见到老头儿,身体一震,拱手,“陈公不是致仕归乡了吗?怎地来了松江府?”
老头儿并未回答他,而是目光炯炯的看着蒋庆之,“可是长威伯?”
蒋庆之点头,老头儿拱手,“老夫陈铮。”
蒋庆之觉得这个名字有些熟悉,徐渭却讶然,一边冲着陈铮拱手,一边低声道:“伯爷,这位乃是当年陛下的先生,曾辅佐陛下多年,多年前致仕归家,本以为……谁曾想竟还活着。”
帝师?
蒋庆之突然想起来了,当初曾夏言曾提及过此人。
——陈铮此人乃大才,陛下在潜邸时,此人曾教了陛下五年。陛下入京,陈铮本想辞别,是太后出面挽留了他。
陈铮跟随着道爷入京,杨廷和与张太后联手压制道爷,道爷奋起反击,当时他身边的第一谋士便是这位帝师。
夏言曾自嘲说,若是陈铮在,也轮不到自己做首辅。
杨廷和黯然下野,所有人都觉得陈铮会入阁,混几年资历后便能接任首辅。谁曾想这位老先生却不肯,一直想回乡。
——富贵于我如浮云!
这位帝师辅佐道爷成功逆袭后,便想功成身退。道爷自然不肯放人。可没几年,不知是真不习惯官场,还是什么原因,陈铮一病不起,只求死在家中。
道爷没办法,只好放人。
所有人都以为这位应当是在家中等死,可此刻的陈铮看着精神矍铄,脚下生风……
比老夏言都精神。
这位的资历之深厚,嘉靖朝无人能及。
蒋庆之拱手,“见过陈公。”
陈铮颔首,围着蒋庆之走了几圈。他背着手,嘴里喃喃有词,止步道:“你方才那番为君之道,可曾教授给那两个小子?”
两位皇子在他的口中变成了小子,可所有人都觉得理所当然。
蒋庆之摇头。
“为何?”陈铮问道。
“他们这个年纪不懂这些,太过形而上和大而化之,只会带偏他们的想法。”蒋庆之说:“因材施教,不可拔苗组长……”
“有意思。”陈铮点头,“老夫本在家等死,可陛下三番五次想让老夫重返京师。老夫不肯,陛下便令人传话,说有个有趣的年轻人,比之当年的老夫更有趣。陛下说……老夫一直未曾寻到衣钵传人,此人,正适合!”
意思。”
这可是帝师啊!
若是能拜他为师,我滴神,那就是道爷的师弟。
在艳羡的目光中,蒋庆之笑了笑。
“我从未有拜师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