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6章 骑兵的命运,在你们身上(1/2)
“将军,我军围攻百人秦骑,久攻不下,陷入了苦战之中,齐军有呈合围之势,一旦等到秦军主力返回……”
“鸣金收兵!”
庞煖果断下达命令,还没有听斥候把话说完,他就知道后面的话不用说了。
这一场,赵军输了。
数千人的精锐骑兵,围攻百人秦军,久战不下,其中定有猫腻。
再继续攻打下去,也没有任何意义。
更换目标的话,赵军没能一举拿下远少于自己的敌人,士气受损,并不是明智的选择。
除非,有一个触之即溃的目标,帮助赵军重拾信心,而这是不可能的。
咣咣咣!
金属碰撞,产生的尖锐刺耳声,不似战鼓那般荡漾着冲向战场,而是如同一根笔直的利刺,目标明确地插向战场上的赵军。
撤退的信号传出,即便是他们下一刻就能攻克敌军,也要遵守战场规则,军令如山,立刻撤退不能有任何耽搁延误。
久攻不下的赵军,已然有些愤怒,愤怒中更是夹杂着复杂的沮丧。
这份沮丧,使得他们每次进攻,都会矛盾,既希望攻灭秦军,又觉得进攻会失败。
因此,听到撤退信号后,所有的赵军都松了一口气。
胜负是将军们考虑的事情,他们只需要考虑是否可以活着离开现场,最好能够带着一些军功,有了最好,没有也无所谓。
毕竟,这天下能把军功一丝不差地送到士兵手上,除了秦国,就没有第二个诸侯国了。
……
“赵军这是要撤,将军快下令拦住他们。”
王贲默默注视着,战场上的所有风吹草动,他全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夸张一点说,有个赵军砍了某个秦兵几剑后,反震力震的他短剑脱手,被腾出手的秦兵一斧头劈开脑袋,王贲都一清二楚。
“千里眼”放大了细节,王贲可以固定看一个人,事实上这是很困难的,他是战场外的观众,又不完全是观众,无法放弃整个战局,只看一个人。
多少剑是他估出来的,一斧开颅,是亲眼所见。
“擂鼓进军!”
王贲陡然一声高喊,把身后的数人吓了一跳,声音一直都很平静,忽然变得很有感染力。
刹那失神后,他们反应过来,想明白王贲的意图。
一直压制着秦军,始终没有擂鼓助威,就连赵军擂鼓进军的时候,秦军也是保持被动应对,小心谨慎的姿态。
硬撑到赵军撤退,士气落下去。
这个时候,王贲下令擂鼓进军,只要鼓声响起,战场上的秦军士气高涨,面对士气回落的赵军,就会形成单方面的碾压之姿。
气势上,秦军获胜,已然没有悬念。
事实上,秦军能不能获胜,还要看接下来的最后搏杀。
面对撤退的敌军,既不能逼迫太甚,引发他们殊死搏斗,也不能过于宽松,错失收割战果的时机。
山峰上的庞煖,视线不再受阻后,再度俯瞰整个战场,就好像是营帐中的军事地图,全模全样地复刻在战场上。
每一处,他都熟悉到了极致。
秦军速度变快,以及那支不足百人的骑兵,行动起来,主动陷入与赵军的战斗当中,足足拦住了数倍于己的敌人。
他们的行动,处处透着诡异。
无论是一开始的静止不动,等到赵军陷入包围后的,上前收割,还是陷入包围,硬抗赵军主力的射击与搏杀,以及鸣金收兵后,主动追上来纠缠不休。
每一个动作里面,都透露着让庞煖后知后觉的不安。
这年轻人,有点阴谋诡计,全用在了这里。
谁说他是马夫?
一招闲棋,看上去没有什么作用的百人小队,竟然成为整个战场最关键、最重要的一环。
由毫不起眼,到吸引赵军注意,再到主动深陷包围,一切就是设计好的。
庞煖不明白秦军的那位年轻主将到底想要做什么,在搞不清楚那百人小队具体情况之前,同样不能理解赵军为何会在此受挫。
但,经验告诉他,这个时候所有的疑惑,都会在战斗结束后,透过事实得到解答。
当下,不是搞清楚疑惑的时候,及时撤退,避免陷入更大的危机,才是正事。
即便是这一场输给对方三座城池,也要及时撤退,远离秦军设下的圈套。
只要距离足够远,再多的圈套,也套不住圈外人。
撤退的命令已经下达,庞煖人在场外,只能把希望寄托在战场上的将士们。
本就浑浊的目光,在这一刻变得更加幽暗深邃,随着赵军旗帜移动,他那一颗早就历经无数风霜,坚毅不拔的强大心脏,也时不时地猛然揪在一起。
成片的士卒留下断后,他们把追上来的那支秦军骑兵小队围起来,挡在后面。
每个人的脸上,都有着面临敌人时的无畏,更有即将与强大对手交锋的踊跃,以及对即将到来命运的坦率和豁达。
王贲无法理解。
据传,赵国的军功,从来都不会完好无损地送到立功者手中。
那么这些留下来断后的人,是为了什么?
若仅仅是服从命令,倒也用不着如此悲壮。
看着试图在大军撤退的过程中,对追击的秦军发起冲锋的断后赵军。
他们成为了战场上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王贲想不明白,他们在追寻什么,或许是天生血性,在战场上从不畏惧,一声令下,有进无退;或许是义气当头,他们不是在为吞军功的将领断后,是为了并肩战斗的战友们,以己换人,义之所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