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7章 随军学校建设(1/2)
邢志国副团长站在一旁,目光如炬,时刻关注着新兵们的一举一动。他时而大声纠正新兵的动作,时而亲自示范标准姿势。
“挺胸收腹,抬头平视前方!步伐要整齐有力,不要拖泥带水!”他的声音威严而有力,新兵们不敢有丝毫懈怠。
在训练的过程中,每一个动作都要经过反复的练习。立正、稍息、正步走,看似简单的动作,要做到整齐划一、规范标准,却需要新兵们付出巨大的努力。
有的新兵因为长时间的站立,双腿开始颤抖,但仍然咬牙坚持;有的新兵在练习正步走时,不小心踢到了旁边的战友,但他们相互鼓励,继续前进。
邢志国等人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在摸索中积累经验。
他们深入一线,身临其境,仔细观察新兵们的特点和优势,然后总结经验和教训,做到对每一个新兵因材施教。
比如对于那些体能较好的新兵,注意加强他们的耐力训练;对于反应敏捷的新兵,更加着重培养他们的战斗技巧。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新兵们逐渐适应了高强度的训练,他们的动作越来越规范,团队协作也越来越默契。这种融合式的训练模式,为打造新兵们强大的实力和顽强的战斗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新兵训练初见成效的同时,邢志国等人精心梳理、归纳,形成了一套清晰明确、行之有效的具体训练流程。这套流程涵盖了体能训练、技能训练、战术训练等多个方面。
体能训练中,每天清晨的长跑是必不可少的项目。新兵们沿着既定的路线奔跑,汗水湿透了衣衫,但他们的脚步从未停歇。俯卧撑、仰卧起坐、深蹲等力量训练,让新兵们的肌肉逐渐结实,力量不断增强。
技能训练时,新兵们认真学习武器的使用方法。从步枪的拆解组装到精准射击,每一个环节都要反复练习。教官们手把手地教导,新兵们一丝不苟地操作,手指被磨破,却依然不放弃。
战术训练更是充满挑战,新兵们要学会在模拟战场上如何隐蔽、如何进攻、如何协同作战。他们在草丛中穿梭,在壕沟里潜伏,感受着战争的紧张氛围,培养着应对实战的能力。
这套训练流程的建立,如同为新兵训练注入了一股强大的动力,极大地提升了训练的效率和效果。正因有了这些努力,新兵训练的速度得以大幅提升,仿佛在黑暗中寻找到了光明的指引,训练工作一路高歌猛进。
但这还远远不够,为了进一步强化部队的整体素质和作战能力,陈振华高瞻远瞩,精心策划了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举措——与386旅携手共同建立随军学校。
这所随军学校的建立,绝非一时的冲动与空想,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精心布局的战略决策。
陈振华深知,要想打造一支真正强大、战无不胜的军队,光有实战训练是不够的,还必须有系统的知识传授和专业的技能培训。于是,他力排众议,坚定地推动了这一计划的实施。
而负责这一重要使命的,则是副政委苏京城和新兵团团长邢志国,他们从129师随军学校挖来的经验丰富的教官。他们带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随军学校建设的道路。
他们深知,教育是改变命运、塑造未来的有力武器,而在这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培养出优秀的军事人才,更是关乎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
为了确保教学质量和效果,在陈振华的安排下,又从部队中抽调了周卫国、王承柱、赵长城、李战龙、徐虎等人,定期来到这所随军学校进行讲课。
他们将在未来的日子里,发挥各自的专长,为中基层的指挥员们提供不定期的培训和指导。
这些被抽调而来的骨干们,个个身怀绝技,充满热情,他们如同燃烧的火炬,将自己的能量和光芒无私地传递给每一位学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