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2章 七星公司(2/2)
陈光良说道:“你说呢”
严人美一听,立即明白这个男人的非比寻同的地方,那就是对未来形势把握极准,甚至她和儿子的将来,都已经安排很多年后了。
听完后,严人美突然说道:“你是不是还有资产没有讲”
“你怎么知道的”
严人美马上变成神探,说道:“我记得你说过,你还要去美国购置资产,今天你又将资金放在我账户上那么多。当然了,也有可能是800万两白银还债完后的资金可以那样动用,但香港那边你不是说也要去购入资产。哼,如果我没有猜测的话,你是想照顾蒋梅英,也不怕人财两失!”
说到最后,显然醋坛子打翻了。
陈光良马上说道:“不是,和她无关,那笔钱我会亲自去美国换成美元和美元资产。当然若是有个人在美国看着点,自然也是好事,说不定哪天我们两口子钱财保不住,还能去美国混呢!”
“呸”严人美娇嗔道:“真要有哪一天,她还不想做大!”
陈光良笑道:“什么做大,我们是明媒正娶的夫妻,哪怕落难,也是落难夫妻。”
严人美这才抓住陈光良的手,说道:“良哥,你要是再惹情债,我可不会再原谅你了!”
能怎么办呢
她想了很久,也只能守住最后的底线——那就是不让蒋梅英入门;并且更重要的是,她一定要更得宠。
不然,她接受不了陈光良‘出轨’的事实。
“这次事情都弄得我后悔死了,这辈子也不敢再犯错了!”
严人美点到为止,甚至都没有问那一笔钱的事情。
她现在也大概了解到,陈光良的资产总额,约为20003000万大洋(实际不止,应该在3500万大洋左右)。
“良哥,我们家的投资为什么不广撒网,现在看来你的投资也就十来个。甚至地产来说,我们也全部集中在租界”
这话问的没错,但严人美不该这样问,她了解陈光良的一些思路。
当然了,像严家来说,起码投资的地方有上百个,宁波、杭州、天津、北平等地方都有投资。这样的家族,又何止严家,很多大家族都是这样投资的,这里参股一些,那里参股一些。
“你说呢”
严人美恍然大悟,说道:“我知道了,但我不能说!”
“孺子可教也”
严人美要是说出来,陈光良反而会敲她的小脑袋,因为两人有个秘密——陈光良说过,要让严人美记在心里,但不再说出来。
过了一会,事情总算办好,严人美手握500万的定金存款。
而这笔存款,也算是平安银行的‘后盾’。
翌日,陈光良来到长江地产。
如今的长江地产演变成一家‘租赁’和‘物业’地产商。
其中,租赁业务不仅是自有物业,包括霞飞路50幢洋房、新城园七幢临街洋房等;而且,租赁业务还包括‘委托租赁’业务,这个业务已经发展到相当不错,包括东方报业大厦部分物业,以及大量的零散客户委托。
说白了,委托租赁业务就是二手房东,不少业主常年在外,亦或者对招租业务不熟,便委托给长江地产。要知道,这种业务委托,一帮是洋行的专利,如今长江地产也能分一杯羹。
除了‘租赁业务’外,长江地产还发展成沪市第一物业公司——长江物业管理。这家公司经过几年的发展,管理者近千幢楼房,业务十分庞大。
所以这两年,长江地产不仅没有解散,反而越来越滋润。
会议室。
陈光良和主要的管理层,坐在一起,一共是七人。
两个总经理郭德明、陆元台,陆续要出国深造,还有一个总经理严宽,也带队去香港,做平安银行大厦的建筑监理单位。
“我想将霞飞路的五十幢洋房,打包出售。不够大家无需担忧长江地产的业务问题,暂时减少资产,是为了以后继续发展地产。”
如今长江地产总部职员也有20人,
新任副总经理林鸿英,也是创始公司时的老臣,当即说道:“租界的地产在一二八期间有过下跌,跌幅大概在一成至一成半左右,事后又很快在19321933年涨上来,并且超过1931年约两成,达到有史以来的巅峰。霞飞路的五十幢洋房,出租率一直供不应求,和这条路的这几年快速发展有关。最近一次的估值,这五十幢洋房的价值在260万左右。”
霞飞路中段(淮海中路)的地皮,现在都已经是518万一亩(临街的地皮肯定价值高昂)。主要原因是很多人喜欢住法租界,特别是一些东欧的旧贵族,他们就喜欢住霞飞路,并且在那里经商。
陈光良说道:“这个价格出售的话,那真实很理想!”
他想了一下,先将霞飞路的50幢洋房出售掉,毕竟明年(1934)下半年沪市就会大量白银外流,19341935年沪市地产就会大跌,包括租界也是如此。
在1934年底或1935年去抄底,便可以收租至1941年,当然,长江地产不会再买进来,陈光良准备让平安银行成立地产信托部,在那个时候抄底。
平安银行的资金毕竟是储户的钱,即不能转移至香港,也不能放在银行不投资,因为要支付利息。
接着,林鸿英说道:“好的.长江地产如今也已经将业务多元化,能支撑起这段平静期。”
陈光良满意的说道:“嗯,你们管理层要做好公司的气氛管理工作,就算闲一点,大家也不该有怠慢,在保证工作的情况下,也是可以多学习一下的嘛!”
“好的”
散会后,陈光良忍不住在想——到底是谁会购买长江地产的五十幢霞飞路洋房呢
一般来说,大概率是某家华资银行的地产信托部,小慨率是某个最近几年崛起的新晋华资地产商。
华人一般不会直接买建筑,都会选择自己开发;老牌地产商人,一般都是守着老底子收租,不会新进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