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现代都市 > 从现代归来的朱元璋 > 第104章 连激进的朱元璋都觉得太激进了

第104章 连激进的朱元璋都觉得太激进了(2/2)

目录

把它那脆弱的经济体系,以及薄弱的手工业制作,摧毁的更为彻底一些。

对于炮制北元,朱元璋总是有着极大的热情,贴心又细心。

……

散朝之后,并不是所有人都离开了,丞相胡惟庸,户部左侍郎范敏,工部左侍郎赵俊,刘伯温,李善长被留了下来。

很显然,这是皇帝还有一些别的话,要和他们说。

其余朝臣对此也见怪不怪。

大事开小会,小事开大会。

诸多实质性的政策,尤其是那些重大的,基本都是由皇帝等人,先将之确定下来后,才会拿到朝会上来说的。

真正的权力核心,只有少数人能进。

甚至于许多更为重要的事,是皇帝心中有了定计之后,才会找那些高官说,而后再拿到朝会上说。

户部左侍郎范敏,是空印案之后,朱元璋重新提拔的。

范敏进入户部不足三年,而今就已经成为户部左侍郎了。

现在朱元璋并没有确定户部尚书的人选,也就是说,范敏此时就是户部的一把手。

要不怎么说,朱元璋的洪武时期,官员升迁那是出了名的快。

当然,范敏会被朱元璋提拔这么快,也是有其余原因的。

这人有真才实学。

朱元璋询问关于田亩,人口等事情,他是张口就来,对答如流。

而且上辈子的时候,朱元璋就发掘了他,将其提拔到了户部尚书的位置上。

事情干的挺不错。

就是命有点短。

洪武十三年就得病去世了。

至于工部,为什么来的是左侍郎赵俊,不是尚书薛祥。

自然不是因为薛祥这个工部尚书也无了。

而是在得到了皇帝要修黄河的话,且一次性就给先批了五十万贯的钱后,薛祥在京师坐不住了。

直接向朱元璋上了奏疏,请求亲自前往中原,沿黄河沿线,去实地考察去了。

要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确保接下来治理黄河,不多一文冤枉钱,多出半分冤枉力。

务必把黄河彻底束缚住,让今后的百姓,再不受黄河水患之苦。

面对这样言辞恳切,极其务实,由立志高远的请求,朱元璋又哪里会拒绝

当即便同意了薛祥所请。

并且还专门让人把薛祥喊来,亲自进行勉励。

言说治理黄河之事,就尽数托付给薛祥了。

并说,治理黄河功在千秋,利也在千秋。

薛祥要是真能主导着,把黄河给治理好,他就在之前被杜充挖开黄河的地方建庙,为薛祥塑身,立于庙中。

永享香火祭祀,勒石记功,让他治理黄河之事永远流传下去。

本来薛祥就有志治理黄河,得知皇帝决心十年内,彻底把黄河治理好,就已经非常感激了。

而今得知了皇帝的这个承诺,一张脸都瞬间变红了。

当即便决定,哪怕死,也必须要克服一切困难,把黄河给治理好!

勒石记功,建庙塑像永享香火啊!

这是何等大的荣耀!

可比青史之上,留下简单的名字,要荣耀的太多太多了。

秦朝修都江堰的李冰父子,还有那一直存在的二王庙,就是最好的榜样!

朱元璋此时依旧非常清晰的记得,薛祥闻听自己给出这个许诺之后,那惊喜激动的模样。

也记得薛祥的发誓赌咒。

说出这话前,朱元璋就知道这个条件对于有志治理黄河的人,有着极大的诱惑。

是最好的奖励。

看到了薛祥的反应后,朱元璋才知道自己错了,严重低估这奖励对人的激励有多强。

看着那发誓赌咒,说绝对不会辜负皇恩,哪怕是也得死在黄河治理好之后,且必然能在十年之内,把黄河治理好的薛祥。

同样也想要把黄河治理好的朱元璋,都禁不住开始劝薛祥了。

让他不要有太大的压力,不用把自己逼的那样紧。

十年只是一个目标,不用真的被这个目标给限定死。

宁可慢点,也必须要把事情给做扎实了。

不能为了敢进度,就忽略质量。

只要能把黄河彻底治理好,就算是多上个三五年,也无妨,同样是大功一件,他的那些承诺同样算数。

一定要牢记中都城的事,要引以为戒……

和那些散朝的官员所猜测的不同,朱元璋这一次把这些人留下,倒并没有什么太大的事情需要吩咐和商议。

反而是一些零碎事。

比如,确定都在北面的什么地方,建立通商互市的集市。

又该派遣哪些官员去进行管理,任何收税之类。

再比如,提前为治理黄河做准备,以及移民的事。

还有税收改制,各处转运司的建立,和绩效考核的事。

这些事很琐碎,涉及到方方面面,但同时又无比重要。

属于必须要做的。

他想要大明变得大不一样,那么这些制度上的改变,是必须要进行的。

而且,制度的变动,各种事情的推进,也并不是嘴皮一碰,就可以不用理会的。

想要事情落实了,需要付出诸多的心血和努力。

需要多盯着点,发现困难,解决困难。

就这还很有可能会有不少地方,有人口是心非,表里不一的闹幺蛾子。

做事,难的从来不是制定计划,而是如何把计划落实下去。

朱元璋深知这些,所以对这些事抓的很紧。

隔三岔五的就进行一些询问,督促人办事,了解最新进度。

免得不少人松懈了,觉得自己只是随便说说而已,不认真办事。

这些人也都知道皇帝是个什么性格,知道皇帝对这些抓的紧,所以也都在用心做事。

倒是没有出什么岔子。

面对朱元璋的询问,也都应对得当。

可以说,整个大明一应官府的工作效率,以及廉洁程度,整体上而言,是以为朱元璋为中心,朝远处而去,呈递减趋势的。

“巢湖水师那里闲着也是闲着,这次就让他们,往北面运输些东西吧。

反正几年前他们就干过这事,比较熟练。”

朱元璋望着几人说道。

胡惟庸心中微微一动,刚想要说些什么,李善长声音却先一步的响起。

“臣觉得上位这个考量很可以,让巢湖水师在这件事情里出点力,也是不错的。

从海上往北方运东西,的确是他们最为熟悉。”

胡惟庸闻言,心里面大骂几声李善长这个老狗不得好死之后,也在这件事上表了态。

表示同意皇帝的这个提议。

心里却也明悟,皇帝把自己这些人留下来说了这么多,只怕这看似强飘飘的话,才是此番事情的关键!

……

“上位,那算术启蒙,后面还有吗”

把该办的事情都给办完,众人在皇帝的示意之下,准备离去的时候,刘伯温忽然望着朱元璋问出这话来。

“初级算术有了第一册,后面倒还没有。

怎么刘先生准备钻研一二了”

朱元璋望着刘伯温询问。

刘伯温会对算术产生兴趣,并把算术启蒙都给看完,准备看更高深的算术知识,朱元璋倒也不意外。

依照刘伯温的身份,以及在算术的造诣,还有聪明程度,会被算术所吸引,也在情理之中。

“上位,不是臣要看,是臣的长子看了算术启蒙之后,觉得博大精深。

被算术之精妙,深深吸引。

很想看看后面的,钻研一番。”

不是刘伯温要看是他的儿子刘琏

听这话音,是把算术启蒙给尽数弄明白了

“算术之道,确实博大精深,越往后钻研,越让人觉得算术世界之奇妙。

可不要小看了算术,这门学问可不简单。

研究的越深,对世界的贡献就就越大。

许许多多的东西都离不开它。

令郎既是喜欢算术,在算术上也有一些天赋,那就不妨在这上面多下一些功夫。”

朱元璋说这话时,分外感慨。

以往的他,受到传统看法的影响,对算术的偏见也特别深。

觉得算术这东西,能算算帐,计算一个田亩面积,就足够使用了。

再往更深处学习,则完全没有必要。

因此上,上辈子他在国子学虽大力推行算学,却也只是一些简单的算术。

更为高深的则完全没有。

在现代生活了十五年,接触到了数学,并比较深刻的了解了科技发展史之后。

他的这些观念才被彻底的扭转。

算术这门学问,可不仅仅只是会个简单的加减乘除,会买菜算账就可以的学问。

而是一门,重要到不能再重要的学问。

可以说,现代那个科技腾飞,达到了自己等人所完全无法想象地步的世界,算术在里面发挥出了不可取代的、基础性的作用。

重回大明,他写出算术启蒙,并在国子学里大加推广,眼前的原因固然是为了紧急培养出一批,有一定算术水平的学子。

好让他们赶紧到地方上去,担任税官,维持税收的稳定。

但更深层的原因,也是准备大力发展算术,让算术变得比较热门。

从而选拔和培养出一批,对算术有兴趣,有天赋,愿意在这上面钻研下去的人。

为今后的工业大明做准备。

万丈高楼不是平地起的,需要一点一点的打地基才成。

“上位,臣的犬子,对算术也挺感兴趣。

这初级算术,臣也想要一份,让犬子也在这上面多多钻研一下。”

就在朱元璋应下刘伯温,准备让人去取一册初级算术的第一册过来时。

李善长的声音响了起来。

你儿子也喜欢算术且到了学习初级算术的程度

朱元璋看着李善长,目光有些变了。

这话自己咋那么不相信呢

李善长的长子李祺,上辈子可是娶了自己家大女儿的,也就是自己女婿。

是什么斤两,自己还是挺清楚的。

像武将多过文臣,在文化上,连他爹李善长都远远比不过。

这时候李善长却说他儿子喜欢上算术了

“上位,臣,还有臣家的子侄,也都挺喜欢算术启蒙的。

这初级算术,要是多的话,臣也准备讨要一本。”

丞相胡惟庸立刻开口,表达出来了同样的意思。

户部左侍郎范敏也道:“陛下,臣最近也在钻研算术启蒙,和复式记账法,得到了很大的启发。

受益匪浅。

要是多的话,臣也想要讨要一份。”

工部左侍郎赵俊眨了眨眼睛,满满的都是疑惑。

不是……什么情况

怎么突然之间这算术书,就成了香饽饽了

咋都抢着要了

不是说那算术启蒙,引用了很多番邦文字和符号,很奇怪,为许多人所不齿,私下里提起来,诸多人都持批判态度的吗

怎么现在看这情况,在场的这些人里,只有自己没有看过那算术启蒙

不是……这咋就变成这个样子了

“陛下,臣也想要,臣也觉得这算术特别的好!”

他愣神之后,连忙开口跟上队形。

“那就取五份来吧,一人一份。”

朱元璋对王公公出声说道。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这句话,在此时具象化了。

朱元璋多看了几眼刘伯温。

刘伯温还是聪明的,看出来了自己有意发展算术,这才有了今日这一出。

有了今日这事情后,相信愿意看算术启蒙,并钻研算术的人,肯定会变得更多。

有助于算术的推广与发展。

面对朱元璋的目光,刘伯温神色没有丝毫的变化。

就仿佛他选择这个时候,当众向皇帝求取更高深的算术书,真就是为了让他儿子,能在这条路上,更好的钻研下去,没有别的任何用意一样。

……

锦衣卫指挥使刘英,来到朱元璋身边,弯腰躬身说了一些话。

朱元璋的神色,瞬间就变得凌厉起来……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