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现代都市 > 南明,朕的天命太抽象 > 第114章 用开会的名义邀请他们

第114章 用开会的名义邀请他们(1/2)

目录

第114章用开会的名义邀请他们

全天下只有一个皇帝,那就是我们华夏大明的皇帝。

朱慈煊许诺英法国王皇帝冠冕,除了神情激动的传教士们。

反应最大的就是朝堂上一撮道德君子。

泣涕横流,拉着内阁阁臣和太子殿下,就是悲呼国将不国。

儒家朝贡体系,中土才是宇宙中心。

大明文官心中,两京一十三省就是天下全部。

所以永历南狩,在他们心中是弃国弃天下,直接绝望投清。

其他地域,无非就是土司,藩部,属国。

前两者臣服中枢朝廷,没什么好说的。

至于天下之外,世界其他地方就是属国,像李朝、安南、琉球那样一直朝贡册封的。

像曰本、暹罗时不时朝贡册封的。

和亚奇苏丹国这种没有朝贡册封过的。

欧洲列国理所应当也归属亚奇国这类。

千年前的汉唐,没少用这占罗马的便宜。

那些国王根本和大明天子不是一个档次,甚至应该听从大明皇帝。

别说晚清的不平等条约,葡萄牙荷兰这些大明属国,要和大明天子签署平等条约。

都是以下犯上,都是欺蔑天子。

很难说,永历帝当初率皇家信奉天主,让陈安德出使借兵。

是不是像信了南洋某个小国的原始宗教,就和向李朝曰本借兵一样,作为家中老大对小弟似的理直气壮。

除了朱慈煊和陈安德,朝堂文武都觉得别扭。

道德君子们更是抓狂。

还给英法属国一个皇帝冠冕

那我大明不就和铁血强宋一样了。

还是陈安德与潘璜,彻夜商讨,用莫卧儿是突厥人,那只是草原部落的可汗位,堵住了众口。

眼见文官们还在不歇争吵,朱慈煊大手一挥。

将跳着最欢的几个人,一起派去出使。

在我面前辩啥经,去和罗马教会论证自古以来吧。

……

马都八大学。

朱慈煊正招待着一群暹罗汉人。

阿拉干起兵反叛,柔佛、吉打等国只是暗中撺掇,私帮忙下运输些火器火药。

暹罗就是明面上的骑墙了。

等图达摩身亡,大明聚兵马都八。

纳莱王近乎隔一日就派来使者,除了自己改信天主的养子,还让一批定居王都的汉人前来游说。

却说,大航海贸易时代,占据大半个麻六甲半岛的暹罗,就是航线上唯一的大国。

勉强能说上的地大物博。

东西交通要道的暹罗,是最快拥抱世界的。

东边的大明曰本,西边的印度波斯欧洲。

早在纳黎萱弟弟厄迦陀沙律执政时期,就向荷兰派出使臣。

帕碧罗阇送上门来,朱慈煊本人自是不会放弃将暹罗纳入大明。

“这所大学主要还是教授各种语言,培养以后的使臣。”

“当然,让南蛮各族沐浴王化也是顺道之事。”

听着太子的介绍,暹罗汉人不迭点头。

等略过火炮工厂,暹罗汉人总算找到空隙:

“太子殿下,自隆庆开海,我们从闽粤迁居暹罗,暹罗历代国王,都善待我等。”

“这年头气候异常,今年的热季稻较往岁,确实收成少了许多。”

“纳莱王是真心归顺大明的,殿下令他筹备船舰北上,他将王室所有贸易都停下,近百艘船舰,停在吞武里,静候殿下。”

朱慈煊瞥了眼流寓暹罗的潮州人首领。

暹罗自从阿瑜陀耶立都以来,东边的真腊国掠夺他们民众,西边的洪沙瓦底覆灭他们国家。

战争不可避免地造成人口伤亡和损失。

外加暹罗地旷人稀,极缺劳动力,所以对汉人移民那是举手欢迎。

汉人带来的宗教习俗深刻影响暹罗,而这些擅于经商的闽粤汉人更是占了暹罗商业一半以上。

光暹罗王都大城附近就有三千汉人定居,整个暹罗汉人数量直逼两万。

大大小小的华人定居点,汉人娶番女,唐人之数多于土番。

惟潮州人为官属,封爵,理国政,掌财赋。

这个潮州首领就是纳莱王的内府小部长。

“暹罗的舰队啊,孤听说在这南洋可是仅次于荷兰人和西班牙人,纳黎萱为王时,就听说大明在李朝半岛平定倭寇。”

“向大明兵部上书,愿为大明先驱,直捣倭岛。”

潮州首领连忙谦虚表示,大明才是东海南洋之主。

国姓爷连荷兰人都敢打,还要借助荷兰战船护卫海贸的暹罗哪比得上大明。

“纳莱王说了,为了补偿亏欠的朝贡大米,暹罗所有船舰尽可为大明驱使。”

“只要太子下令,立即和英国人东西夹击麻六甲半岛上的荷兰人。”

夏季风大,云滇湾的浪涛滚滚,侧耳倾听纳莱王的条件后,朱慈煊微微摇头:

“孤召见了暹罗三波使者,才知道自纳黎萱王复国,朝贡大明请求册封,及其弟厄迦陀沙律后,暹罗再无请求册封事宜。”

“纳莱王的父亲更是篡位称王,暹罗的正统可有待商榷。”

瞧见潮州首领一时愣住,踌躇难言。

朱慈煊摆了摆手:“你先回去告诉纳莱王,先请求册封,真正归顺大明,再谈其耽误朝贡之事。”

潮州首领眨了眨眼睛。

不清楚太子这是准备宽恕纳莱王,还是想拖延拖延。

思绪转动片刻,潮州首领心中有所明悟。

太子不是要马上北上东海,汇合郑延平嘛。

没有暹罗的船舰,就要等英国人先打通麻六甲海峡,再从马都八出发了。

总不能前脚走,后手就让明军攻入暹罗吧。

等暹罗汉人走后,朱慈煊在华尔康的邀约下,为马都八大学留下墨笔。

听着涛声,一通挥毫。

潦草书写科学发展八个字。

朱慈煊对东南亚不可谓不重视。

通过大明半亡国的朝廷官员,就知道大明的封建性。

船大难头。

朱慈煊从没把资本主义发展,工业革命的希望,放在中土的缙绅身上。

人多力贱。

用机器生产,还不及让牛马们再辛苦一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