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思念老臣(1/2)
孙莫见宋徽宗心情迫切,说了声:“圣上你先用餐,一边用餐小人一边讲给您听!”
宋徽宗夹了一块东坡肉放进白米饭上,用筷子刨着肉饭送进嘴里咀嚼几下伸长脖子咽进肚子里;孙莫悄声说道:“圣上,小人从一个知己人嘴里得知,三国锦马超逮住了完颜宗翰的儿子完颜金弹子和完颜阿骨打的女儿完颜乌鲁斯公主,正在谋划要用那两个家伙换你出去!”
“有这样的事!“宋徽宗将手中的饭碗搁在面前的小餐桌上,紧紧握住孙莫的手急不可待地问:“快说怎么回事,三国锦马超怎么会在宋朝;逮住了完颜金弹子和完颜乌鲁斯公主!”
孙莫深深吸了一口气,平静一下情绪,道:“上个月,完颜宗翰制定了一个‘0号计划’;打算杀戮汴梁城的百姓,但马超突然驾凌;树起十四皇子徐王殿下的旗帜招兵买马,七八万天朝的游兵散勇荟聚马将军麾下,李刚、童贯、宗泽、萧鼎、吕伯鉴一大帮忠勇义士拥戴马超做了大元帅!”
宋徽宗神情亢奋地追问一声:“童太师还活着,那么蔡太师呢,有没有他的消息!”
宋徽宗对自己的几个老臣日夜挂念,尤其是蔡京,这个提出“丰亨豫大”以消费促进经济的全才人物;宋徽宗一直想念他。
宋徽宗没有把自己思念老臣的想法告诉孙莫,只是嘱咐尽快和马超取得联系;最好派人来南青城斋宫和他见上一面,他有要事相告。
孙莫奉命去了,宋徽宗想起三起三落的老臣蔡京;痛恨儿子赵恒登基后被身边的奸贼蒙蔽;将蔡京发配到潭州。
宋徽宗在位25年,依靠的肱骨之臣就是蔡京和童贯;但蔡京和童贯处事霸道得罪了不少大臣。
蔡京被任命为右相,后又升为左相;积极推行“崇宁新政”,恢复王安石变法新政;新政在实施过程中给百姓带来沉重负担,太学生陈朝老上疏论蔡京十大罪,加之此时出现星变等所谓“天变”;蔡京被迫辞职,第一次宰相生涯结束。
蔡京罢相后北宋朝廷内部党争依旧激烈,后继的宰相难以有效掌控局面,宋徽宗再次起用蔡京为宰相。
此次蔡京执政,提出“丰亨豫大”的经济政策,命朱勔在江南大搞花石纲;为运回盘固神运石,拆毁了不少桥梁,改浚河道;营建艮岳万岁山遭弹劾,第二次宰相任期结束。
蔡京虽然辞职,但宋徽宗对其仍有依赖,且朝中无人能完全替代他;宣和六年(1124年),鉴于朝廷面临诸多问题,尤其是财政危机和政治混乱,宋徽宗又一次召回蔡京,让其主持政务。
此时蔡京已年老体衰,难以处理繁重政务,主要事务多由其子蔡翛处理;蔡翛行事乖张,引起很多人不满,且当时朝廷面临金的军事威胁,国内农民起义也此起彼伏,局势日益严峻。
靖康元年宋钦宗即位,蔡京作为宋徽宗朝的权臣,成为众矢之的,被贬官流放,其第三次宰相生涯也随之结束。
宋徽宗之所以三次任用蔡京为相,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蔡京的能力忒强;蔡京的“丰亨豫大”其实就是宏观经济思想,比英国宏观经济之父凯恩斯早了800多年。
在“丰亨豫大”的消费促经济理念指引下,赵佶带头消费才有了“花石钢”“万岁山”。
“丰亨豫大”也带来负面影响,官员生活奢靡,农民却极端困苦,九州起义风起云涌。
宋徽宗多才多艺聪明睿智,比祖辈更加重文轻武,导致蛮夷侵扰,内乱不断,辉煌的帝国大厦轰然倾覆。
皇帝一门心思舞弄文墨,蔡京当仁不让地把持朝政,军事、政治、文化、经济各个部门。
平心而论,蔡京是两千多年来丞相这个岗位上最有能力的人;华夏历史上的名相管仲、诸葛亮、萧何、房玄龄、赵普和蔡京相比较似乎都差一个格次。
蔡京为给朝廷弄钱,铸“当十钱”,米价由一石400文升至1500文;这一举措使国库充盈,但北宋的经济被严重拖垮。
为了迎合宋徽宗好大喜乐的秉性,蔡京提倡“丰亨豫大”,鼓励皇上带头消费。
朱勔在苏州设应奉局大搞花石钢,运回汴梁修筑万岁山,就是“丰亨豫大”的具体体现。
蔡京执政期间嚣张跋扈,可他办的好事也不少,譬如“崇宁兴学”开辟了华夏历史上通过学校取官的先例。
“崇宁兴学”诏令全国县以上衙门都得办学校,接受百姓子女学习深造。
“崇宁办学”得到宋徽宗首肯,一些地方不仅在县衙驻地办学,而且扩大到乡村、集镇;北宋以降,民众受教育的程度在历史上最高。
“崇宁办学”诏令下达后,州学、县学、乡学、镇学、村学、私塾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兴起,是宋代教育事业最鼎盛的时期。
北宋的儿童通常六至七岁开始读书,称为开蒙、启蒙;一般家庭的孩子读完私塾,能认字即可;富贵人家则要子弟“十二岁出外就傅”,一直读至参加完科举考试为止。
私塾的教授内容一般以识字为主,另外还传授一些谋生技能、规范伦理道德、讲述为人处世的道理和方式等等。
“崇宁兴学”对女童来说也很宽松,尽管官学拒绝女子入学,但私塾的普及为女童的启蒙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宋代社会主张女子应受一定的教育。
宋徽宗曾说:“朕以谓书不惟男子不可不读,惟妇女亦不可不读,读书则知自古兴衰,亦有所鉴戒”
《宫词》云:“清晓自倾花上露,冷侵宫殿玉蟾蜍。劈开五色销金纸,碧锁前学草书”。这两首诗是描写宋代宫人学习书法的情景。
南宋思想家叶适曾经说过:“妇人之可贤,有以文慧,有以艺能,淑均不妒,宜其家室而已”。
朱熹也主张女子应受一定的文化教育其曰:“女子亦当有教,自《孝经》之外,如《论语》,只取其面前明白者教之。
宋代有文化背景的家庭则更为注重女子的教育问题,宋孝宗时尚书胡元功之女,“俊敏强记,经史诸书略能成诵。善笔札,时作诗文亦可观。于琴弈写竹等艺尤精,自号惠斋居士,时人比之李易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