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流血的帝国 > 第53章 朝会

第53章 朝会(1/1)

目录

第53章朝会

朝会是刘邦进行决策国家大计方针之时,最为盛大和重要的朝廷议事会议。因此以丞相领衔的朝廷三公,会在此时坐而论道国家大事,待决策确定之后自有中央政府的九卿自上而下至郡守县令而执行。

初汉帝国的中央分工很明确。皇帝是国家元首,丞相是政府首脑,九卿是政府部长。丞相三公,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只是行政上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副手。三权分列。九卿和九寺则官职和官署同名,其职责呢,太常:负责宗庙礼仪和皇家祭祀;光禄勋:负责宫殿大门和宫中宿卫;卫尉:负责宫城屯兵;太仆:负责皇宫车马和皇帝出行;廷尉:负责刑律;大鸿胪:负责外交蛮邦事务:宗正:协调负责皇亲国戚事务;大司农:负责国家经济;少府:负责用作皇帝私房钱的征收税赋,以及皇帝饮食起居、医疗保健、文化娱乐;中尉:负责京城保卫。

这九卿里,卫尉是近卫军司令、太仆是马车夫,太常、宗正和少府则是分工不同却都是皇帝的大管家。唯有大司农、大鸿胪、廷尉、中尉才算是萧何掌管的政府里的部长。

萧何原本是在刘邦的批准之下修建的未央宫,如今却因耗费天下财力之后又被刘邦绵里藏针地羞辱一番,弄得自己里外不是人,心中真是五味杂陈。他回转头,看了一眼大司农卢照。作为主管国家经济的大司农当然明白这是丞相萧何要借自己之口让刘邦了解目前政府的困难,再加上萧何丞相有意无意的鼓励,卢照也出地列班道:陛下总帅雄俊,三军然后西灭秦,五年东克项羽,即皇帝大位,只是如今大城名都民人散亡,户籍在册者已有十分之三已踪灭,国家税赋难以征齐,只有先将功勋列侯原需封赏还裁撤一二,乞望陛下定夺。

此言一出,大殿之上立刻对着大司农闹闹哄哄起来。这些携家带口、自己提着脑袋为刘邦打江山的功勋就是为了这万户、千户、百户之候,如今这大司农要裁撤他们十分之三户口,那就意味着原本刘邦给他们承诺的封赏立刻又得削减十分之三,心中又怎愿意。倒是食朝廷俸禄的官员,对大司农的提议非常满意,这样他们的俸禄就能保证了。

大司农就这一个提议,立即就将大殿众臣分为两派,功勋派是冲着卢照怒气冲天,食君禄的大臣派对卢照连连颌首。刘邦坐在大殿之上,一下子就难坐住了。这的确是个棘手的问题,自己给予众臣的承诺不能不兑现,可是以目前的国家经济确实很难兑现,他其实心里最清楚:做为管自己私房钱的少府,早已禀报都城长安一带的税赋都已经很难征齐。

在宝座上的刘邦还真的如坐针毡了,这样的朝局,既不能斥责大司农,因为大司农是为帝国而裁撤功勋列侯封赏,同时也不能斥责大殿下吵吵闹闹的功勋,因为这些陪着自己打下江山原本和自己身份一样同是编户,如今他为皇帝,众人是臣下,又怎好得罪。

急出一身汗的刘邦,心道:只好先用诏书来确定承诺了,好让这些粗汉莫再呱噪。他清了清嗓子,笑了笑道:大司农也太杞人忧天了,朕与众卿马上得天下,战乱方息,自然是人口减少,但朕今日就发下诏令,以确保列侯功勋食禄待天下恢复生息之后,只增不减。

刘邦立即叫诏书令上殿,下了一道诏书:朕对列侯公卿封赏如黄河之绵长、泰山之牢固,大汉江山如天长永存,众卿苗裔也享此位禄。此诏令制成丹书赐予众卿,日后可见朕之信诺。

功勋派一听刘邦此言,心道:即使自己现下稍作裁减,但自己的后代世袭罔替荫封安享原有位禄,那也是值了。这才安静下来,不闹腾了。

其实刘邦死后,吕后执政,就有不少功勋因为这样那样的过错,国除。国除,即为列侯的封地被取消。到刘邦的孙子汉景帝之时,基本上所有功勋的封地都被取消了。封地取消,自然原来封地上的税赋就成为皇家或者中央政府的了。刘邦还是不过用诏书开了一张空头支票。

建信候刘敬因为深受刘邦的知遇之恩,如今在殿下见到刘邦受百官胁迫如此窘迫,自己便在心中想着如何为刘邦和皇家争取利益。思定一条策谋之后,便站出班来道:微臣有一条陈要启奏陛下。

众人一看是新受宠的娄敬,有些不屑于顾,心道:不过是个为刘邦出使匈奴有点小功出身齐国的辩士,能让其登堂入殿就够不错了,还要大庭之下建言,真搞不清自己几斤几两了,什么东西。

萧何一见是尖嘴猴腮并且还常常耿直不懂礼数冲撞过自己的娄敬,便心生恼怒。他是百官之首,对娄敬这样又非功勋的列侯自是可约束管教,所以扭转头冲着娄敬怒斥道:娄敬,这是朝会,你这初封列侯,不过列席而已,哪里有什么资格说东道西。

娄敬被萧何这么一训斥,只好红着脸不敢往下说了。

自北地出征匈奴一役,刘邦知道娄敬是完全忠诚与自己的,建言也应该是为自己考虑和打算。却被萧何无理打断,也不禁恼怒起来,他实在按不住火气,便对萧何大声道:萧丞相,你是百官之首,朕封侯的诏令都是你副署过的,难道你没见到朕已封娄敬为建信候,赐姓与刘了吗?还一口一个娄敬,难道无视朕之诏令吗?

萧何一听,忙躬身鞠首道:臣不敢。臣只是。。。。。。

刘邦也不理会还要继续说下去的萧何,对娄敬和言道:建信候,你有话就与朕道来,莫有什么顾忌。萧何面沉似水,一声不吭。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