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五十五节 占领长崎(1/1)
第六百五十五节占领长崎
文鸢带着重新恢复的明军,再次向长崎推进,他极有耐心的用了一个月才拱到了长崎,一路上他使用的兵力只有三万,次第推进,一万前锋,一万中军,一万断后,时刻保持着三路大军物资给养的充足,始终不脱离海岸。126shu
这种做法像极了曾国藩向天京推进的方略,这说明文鸢还是懂得步步为营,懂得后勤补给的重要性的,作为一个军旅生涯达二十年,在西方留学五年的老军官,他不可能不知道这些军事常识,上次的冒进,只是人人都会犯得一个错误罢了。
尤其是他这种名望很高,改革派旗帜性的人物,就越是容易看高自己,看轻对手,日本的三县有朋有皇军之父的称号,一手打造了日本陆军,甲午战争的时候,他带兵的战绩,就比不上大山岩等人的战绩,也显得冒进轻敌,最后让日本大本营给招了回去。
文鸢一旦稳扎稳打,此时的日本陆军就真的找不到什么机会了,偶尔几次陆路伏击,打算以地形优势阻击明军,也在明军的装备优势下被击退,一直到长崎港区,也没遇到像样的挑战。
这时候决战才刚刚开始,日军已经在这集中了三万人,文鸢的做法让国内非常担忧,他没有按照之前的方略,从琉球将主力调往长崎,而是就用手里的三万大军,与日军展开了决战。
战前连朱敬伦都给他发了电报,让他慎之又慎,可他依然坚持认为,三万对三万,明军必胜。
朱敬伦最后支持了文鸢,因为他知道,一旦否决的话,军心士气的打击是巨大的,如果軍队失去了这种天下无敌的劲头,那倒是不用担心轻敌冒进的毛病了,可失去了斗志的軍队,如同没有了男儿血性的男人,一辈子都抬不起头。
文鸢打算用三万人攻打三万日本把守的要塞,这关乎他能不能雪耻,其实他比谁都更加的谨慎,大到行动方略,进兵计划,小到夜间的岗哨,他都要一一过问,而且不急于进攻,而是在周围包围了长达一个月后,爬上附近的山头将长崎港内的一草一木都观察清楚之后,才命令发起进攻。
这一仗一打就是两个月,双方都没退路,文鸢不但让各级军官都写下了血书,他自己更是带头表示,一旦此战失败,绝不苟活于世,从军官到士兵,管输下去一种死战的观念,每一战文鸢都亲临前线,虽不可能冲锋陷阵,但他坚持掌握第一手的战况。
日本人在港区外围构筑了大量要塞、壁垒和壕沟组成的防御体系,文鸢则选择重炮密集轰击,步兵推进的办法,付出上千人牺牲的代价才占有了五百多米宽度的一片防御阵地。
日军则发动反攻争夺,双方多次爆发白刃战。
每天都有死人,血流成河。
海军履行了承诺,战斗期间,不惜以敌人炮台多次对轰,成功封锁了长崎港,没有让日本的一兵一卒增援这里。
终于在第十五天,打退了日本多次进攻之后,文鸢的前锋部队推进到了日军炮台,用炸药炸掉了炮台,阻挡海军的屏障彻底消失了。陆军则攻入了长崎市区,除了外国人居住区,在整个长崎港区的角角落落都爆发了激战。
两个月之后,明军成功占领长崎,战损达到一万人,日军几乎全军覆没。长崎港区变成了一片焦土,条件极佳,而且能从海参崴修建一条铁路南下。
随着俄国在蒙古铁路的通车,俄国人开始不满足于,受制于天津港以及英国势力占有的营口等港口的态势,他们对渤海湾也有兴趣,英国人发现,俄国的测绘船多次在葫芦岛一带出没。
显然俄国试图给恰克图铁路找一个对接大海的港口。
俄国的举动让英法美三国忧心忡忡,英国在长江是最大的得益者,美国人打开了东北的市场,历史上美国粗布等纺织品,在日本纺织业崛起之前,就一直霸占着东北的市场,所以美国一直对朝鲜很感兴趣,法国则不愿意看到德国借助俄国的势力向南渗透。
在长久的战略利益驱动下,三国愿意给予日本低息贷款,利息甚至降到了三厘,完全不是日本这个混乱的金融体系本能享受到的待遇,大明向英美借款,平均利息还高达四厘呢,那可是以全世界最大的生丝和茶叶出口作抵押换来的,日本拿不出靠谱的抵押品,却享受了额外的优惠。
英法美三国很有诚意,但奈何日本人不想借钱。
日本明治维新期间,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就是,很好借外债,都是靠对内掠夺完成。
因为这时代的日本政治家有一个忧虑,那就是洋人有可能通过贷款殖民日本,他们看到埃及和土耳其因为借洋款过多而受制于洋人后,就认为贷款是一种殖民的方式,所以十分抵制外债。他们的忧虑倒也不是没有道理,后来清政府因为债务问题,而始终受制于洋人,就是教训。
因此谈判过程中,日本不拒绝赔偿,只是试图将赔款数额压低,同时希望分期偿还。
大明拒绝压低赔偿,认为一切都是根据大明的实际损失统计出来的,一分钱都没有多要,但是不拒绝分期付款,条件是在赔款清偿之前,大明要占领长崎作为抵押,为此愿意让日本延期50年偿还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