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现代都市 > 华娱之巨星推手 > 第612章 一诺千金,诚信为本(二合一大章)

第612章 一诺千金,诚信为本(二合一大章)(2/2)

目录

在卢德双没有出面的情况下,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但是,无一例外,他们这些人的讨论,都会提到《解救佟小姐》这部电影,因为记者们跑去问卢德双真相的时候,卢德双只回答了一句,真相在《解救佟小姐》的电影里。

这个问题,不仅外人好奇,就连卢德双的家人也很好奇。

不过面对家人的询问,卢德双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说了一个故事。

一诺千金,这个成语的意思,相信大家都知道,形容说话算数,非常讲信用,言而有信,言出必行,说到做到。

简单的来讲,就是比喻自己说过的话,答应别人的事情,就如同千金般贵重,通俗一点的理解为:一个人说话要算话,不能出尔反尔。在当今的社会,无论你做人或做事,从事什么行业,“一诺千金”,显得尤为重要。

而这个成语典故来源于西汉·司马迁《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说的是秦朝末年,在楚地有一个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为人侠义好助。只要是他答应过的事情,无论有多大困难,都设法办到,受到大家的赞扬。

楚汉相争时,季布是项羽的部下,曾几次献策,使刘邦的军队吃了败仗,刘邦当了皇帝后,想起这事,就气恨不已,下令通缉季布,并下令有胆敢窝藏季布的论罪要灭三族。

这时敬慕季布为人,却压根不惧刘邦的威胁,都在暗络”关系成为了事实上的传统商业圈;在这样的“熟人商业圈”里,情感投入、信守道义、和气生财,成为了最重要的商业原则。

虽然华夏传统的“人格信任”,看起来是那么的温暖、感人、充满人情味,但却混淆了一个重大的,基本的商业原则,即商业活动的基础必须建立在遵守市场信用基本原则上、而不是建立在私人感情的道德基础上。

显然,华夏传统商人的“诚信观”,并非是今天市场意义上的“守规矩、讲信誉”——事实真相是:华夏传统商人跟商业,从没有将“客户”作为唯一的利润来源,而是将各个社会阶层的“人”,譬如官员、权力、垄断等等各类可能产生“利润”的人或事,都视作了利润的渠道来源。

在这种利润来源的认知中,面向市场“价格不二、童叟无欺”式的“制度信任”,并不会带给华夏传统商人带来丰厚利润和商业成功,而是只有面向熟人“投桃报李、你来我往”式的“人格信任”,才是巨额利润来源的真相。

当然,这样的诚信观,带来的效果,肯定是有好有坏的,但是在华夏这个人情社会里,还是很流行这种诚信观的,大部分华夏的商人,不仅仅是国内,港台两地的商人也是相同,彼此合作的时候,最重视的肯定是对方的人品,其次才是商品。

所以,用五百万,换来一诺千金的名声,这是卢德双做过最划算的一笔买卖!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