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章 风水宝地(1/2)
<content>
有关夜市的事儿至此可没有完全结束。
因为坏事去了又来了好事。
一块早就被洪衍武惦记上的风水宝地也要招个体工商户来摆摊了。
那就是京城著名的“东华门夜市”。
说起这个这东起王府井北口,西到南河沿北口,全长三百多米,占据了东华门大街道路路面的北半部分的夜市,可绝对不一般。
因为它同时具有好几个“京城第一”。
比如说是京城第一家在马路上开办夜市,又比如说是京城规模最大的夜市,再比如说是京城首家以“夜市”挂名的小吃街,而且它还是京城保留时间最长久的夜市。
直到洪衍武穿越前,这里还是生意兴隆,热化底蕴也太厚实了。
只要打着“皇家”、“宫廷”、“京味”的幌子,都不用费力行骗,就有人自觉自愿上当。
而且京城作为首都拥有超强的政治属性,政府对国家级的著名景点实行补贴政策。
像故宫、颐和园、圆明园、北海、景山、天坛、地坛的门票都是极为廉价的。
这恐怕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游客们对一些旅游欺诈行为的容忍度。
不得不说,这算是一种变相的“让利于民”了。
总之,就冲着这条街在日后几乎等同于京城旅游的名片,是游客们必到之地。
洪衍武就必然不肯放过。
实话实说,他一直就跟惦记着偷羊的狼一样,在紧密关注着这方面的动向。
这样在宋国甫告知他东华门夜市已经确定即将招商的内部消息后。
他也必然像闻着鲜肉味儿一样的兴奋,紧着催促宋国甫帮他趟门路,找相关负责人拿摊位。
于是最终,在招商公告还没贴出来的时候,一顿酒宴的桌上,洪衍武就靠拉关系走后门,在所有个体户之前,提前预定下了五十个摊位了。
代价不过是几瓶好酒,几条好烟,再帮忙买一台平价的进口彩电而已。
这就是这个经济起步的年代巴结权力的特征。
由于大部分的人都没见过什么大世面。
在不违反重大原则的情况下,吃吃喝喝,送点礼物,再适当办点私事儿就足以了。
真想多给,成千上万的塞钱,人家还真不敢要呢。
当然,也是因为同样的原因,洪衍武即使贪心不足,却同样没可能拿到更多的摊位了。
人家也怕出事啊,就这五十个已经是极限了。
而且是两头和中间的地段都有,不可能全都是连着的热门地段。
甚至人家还担心洪衍武光占着茅坑不拉屎,因为贪心不足再把夜市给搞砸了呢。
非得让他说出摊位拿到要怎么办,具体经营什么,才敢把摊位真的批给他。
好在这一条洪衍武可有的是办法。
他不是还身兼公职嘛,跟庞师傅他们关系又不错。
回去就先跟大食堂这边商量了一下,说要给大家伙找点副业干干,卖出去的利润四成当租金。
这下好,立刻获得了大家交口称赞和满口致谢。
一半摊位很快就被自愿结合成五组的人给分了。
经营项目也很快确定下来。
肉饼、馅饼、锅贴、糊塌子、褡裢火烧、配小米粥、棒渣粥、荷叶粥一组。
炒饭、炒面、炒饼、炒疙瘩、烩猫耳朵配紫菜鸡蛋汤是一组。
蒸饺、烫面饺、烧麦、包子、元宝馄饨配咸菜、豆儿粥一组。
鸡汤面、榨菜肉丝面、芝麻酱拌面、麻辣凉面、炸酱面又是一组。
最后还有一组,大家有点没想头了。
倒是洪衍武根据前世京城流行的“京味儿肉夹馍”,出了一个“创新”的主意。
那就是让他们做点烧饼,炖点猪肉,再弄点香菜、青椒、小芹菜一切,来了个“烧饼夹大肉”再搭配着凉粉儿、煮老玉米卖。
说到这里,就不能不提一提原本的京味儿肉夹馍啊。
其实大家都知道,那玩意是仿效陕西肉夹馍的变种。
用的是猪肉不假,可京城人真做不到人家那个香味。
正因为吃了口腻,这才又加入了香菜和青椒作为配菜。
另外一个远远不如的地方,是夹肉的馍也做不好。
所以这东西也就勉勉强强的凑合事吧,优点是价廉管饱解馋,是个糙口儿。
还千万别碰上人家李逵,否则这李鬼一比,就没戏了。
而洪衍武出的主意为什么说是创新呢?
说实话,就因为他并没有照搬原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