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章 通州驿馆听消息(1/1)
虽然只有短短一年多的时间,但已经有好几拨人让李秘抓住,通过这条官道押解入京,其中无一不是枭雄大人物。
无论是浅草熏和小笠原之丞这样的倭寇大贼,还是程昱之流,那都是足以引发势态动荡的人物。
而如今,李秘自己也终于踏上了这条路,虽然他打心底希望自己能够留在苏州,查查案子混吃等死。
可他知道,若等到那个历史节点再发力,可就为时已晚,自当早早入京来布局,所以心里也就没那么多顾虑了。
这一年中他也曾辗转多地,无论是旱路水路,都已经适应,所以旅途倒也没多少麻烦。
再者,今次上京的是官方队伍,那些个武举人们也都凑热闹,一并跟着进京,而这一路上,也不仅仅只是苏州府这一支,越是靠近京师,路上遇到的武举人就更多,也就更热闹。
到了这个时节,世道其实已经不算太平,便是官道上也有人拦路剪径,有时候便是官府的队伍,规模稍小一些的,盗贼们也还是搓大了胆子来下手。
不过武举人可都是万众挑一的精英人士,也没有哪个贼窝这般有胆色,更何况武举人成群结队行路,就更是无人敢骚扰。
中后期的大明朝,商业已经非常发达,以至于江浙苏杭等地占据了最主要也是份额最大的经济作用和地位,苏州杭州等地也都是名满天下的富庶繁华之地。
李秘算是见识了这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地方风貌,但有的地方是依靠经济而闻名,但有些地方却是因为政治而存在,比如南京,更比如国都北京!
李秘已经去过南京,但南京作为陪都,已经失去了大部分政治价值,剩下的仅仅只是象征性的意义,那里毕竟是太祖皇帝的国都,终究需要保留下来。
而北京城相对而言才是真正的首善之地,无论是政治经济乃至于军事,都占据绝对重要的位置。
政治经济两方面倒是容易理解,毕竟是国都,人口和经济等各方面,都不会输给其他地方,可军事方面,或许很多人都不太理解,不过若你听说过明朝是天子守国门,就该明白北京在军事上的重要地位了。
闲话也休提,到了通州之后,便是越发热闹起来,诸多武举人也都是游历天下结交朋友的,五湖四海也不乏狐朋狗友,里头不少都是将门子弟,也有世交,自是相互招呼寒暄,无论驿馆还是酒楼,那都是热热闹闹的。
通州已经是顺天府的境内,乃是京杭大运河的最北端,也就是北京南行的起点,是北京城的东大门,其内大小河流十几条,水陆四通的规矩,若只是夹带四五个亲戚好友,也就罢了,可若真有四五十人,就有些让人不安了。
李秘倒不是心疼银子,更不是义愤于公器私用中饱私囊,而是每次押解的都是至关重要的人,容不得半点岔子!
“全在名录上了?”李秘合上名录,朝驿丞如此问着,本也是无心之言,听到驿丞耳中,可就变了味道了。
“理问大人这是在质疑下官?”
若换了别处的驿馆,驿丞自当应承一声:“是,全在这上面了。”
可这顺天府的驿丞也是高傲起来,如此反问李秘,倒也让李秘有些不悦,不过人在屋檐下,李秘也不好惹事。
“本官并非质疑,而是早先两次的押解队伍,本官记得还有四五十个编外人员,只是这账本上没记录,所以想问个清楚,若有超额,想着能找补驿丞一些,也不好让驿丞吃亏不是?”
李秘如此一说,驿丞也是松懈了神色。毕竟谁也不会跟银子过不去不是?
本书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