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九章 朝鲜国王有暗示(1/1)
崔氏既然敢刺杀李秘,接受光海君的怒武大臣可以死,百姓也可以为国捐躯,但只要皇族还在,皇族的尊威和颜面就必须保持,礼还在,国就还在。
很多人都说,封建社会,朝廷凌驾于百姓之上,鱼肉百姓,甚至用君权神授的思想来奴役百姓思想,但反过来想一想,没有信仰的百姓,何尝不是依靠着君主的礼教,来摸索自己的存在意义?
没了国,没有了皇族,他们的存在感又从何而来?
这就是百姓的可敬和悲哀之处,宋亡了,他们成了遗老,不愿投降元朝,元亡了,他们又不愿信奉明朝,明亡了,他们又不接受满清,民国来了,他们又不愿剪掉辫子。
归根究底,老百姓支持这些皇族,何尝不是为了自己的立身根本?
华夏民族正是讲究这个“根”字,才有了延续几千年的族谱,才有了千劫万难都截不断的古老文明!
然而朝鲜却没有,因为他们从生蛮开始,就崇尚华夏民族的文化,他们没有本土的文明,他们的文明是构建在模仿华夏文明的根基之上的。
所以当他们遭遇到危难之时,就会变得不知所措,或许这也正是直到清朝康熙年间,朝鲜国仍旧奉行大明制度,仍旧以明臣自居,不愿认可满清的原因吧。
彼时朝鲜三京官须,颇为儒雅,脸部轮廓如刀刻一般,英气十足,可算是气度不凡。
他也是一年多前受了宰相柳成龙举荐,才担任全罗左道水师节度使,操练朝鲜水师。
李秘看得有些出神,李舜臣也有些尴尬,便轻咳了一声,朝李秘问道:“上使认得李某人?”
李秘这才回过神来,朝李舜臣道:“李将军气度非凡,英气逼人,是本官失态了。”
李舜臣虽然没有明说,但嘴角也是浮现笑容,不过他话并不多,甚至有些刻板,李秘也就不好再与他寒暄。
李舜臣在鸣梁海战之中带了一百多条龟甲船,最后打得只剩下十二条,不过却击败了日本三百多条船,以少胜多,后世朝鲜半岛常常引以为傲,将后来的露梁海战都归到了他的头上。
事实上李舜臣因为日本的反间计而被污入狱,前几个月才被放了出来,也难怪有些不苟言笑。
李秘虽然不清楚这一点,但毕竟人家只是护送,李秘也就没主动攀交情,一路无话,便往平壤府进发了。
本书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