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六三章:读出来的未来(2/2)
至于为什么选择这些军校生来干这些事,原因很简单。
用后世的话来说,这些都属于高学历人才,比起那些连读一封信都要结结巴巴的大老粗们而言,这些军校生出口成章那已经成为了常态。
加上这是第一批从民间招募的军校生,而且注定了他们从毕业开始,就要高人一步。
李元吉不想砸了自己的招牌,那么唯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的给这些军校生开小灶,让他们接触的更多,学习的更多,等他们到了部队以后,唯一欠缺的,只能是实战经验。
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军校生的含金量,才能确保更多的人才可以通过这种渠道晋升上来。
而这,也是维护皇权的一种手段。
邱河将资料递交给了负责他们的军校生薛仁贵,而按照计划,他们这些队正完成资料归整之后,可以在长安自由活动,等到军校生确定资料无误之后,方可休假回家。
邱河本就是长安附近的人,所以对于回家也就更加迫切了些,毕竟自己已经将近五年没有回家了,家里现在是什么模样?自己也一无所知。
但是相比较于回家,邱河同样重视的,是自己那些部下的去处问题。
自己一个队满编五十六人,战后回到长安的,只有四十一人,而选择离开的,则有二十二人,也就是说,包括自己在内,自己那一队也只剩下了十九人。
剩下七个伙长,三个伍长,人的考生,在这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但其实真正的杀手锏应该是第三个科目。
因为理论再好,未必能在实践中去保持冷静,而第二科目考试的那些内容,必然会在第三科目中出现,三万多人淘汰的只剩下一百零七人,超高的淘汰率也预示着这个问题并不简单。
邱河不禁暗想着,如果是自己的话,遇到第二科目中的那些问题,又能做到多少?
不过很快邱河便有了答案,自己当了十年的队正,在经验方面是没问题的,但最大的问题在于,自己在处理这些突发事件的时候,可能会有些棘手。
第三个科目测验的是一个人在关键时刻是否刻意保持冷静,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正确的选择,以将损失最小化。
这个科目对于没有任何军旅生涯的考生们来说,太难了。
可就是这样,还有一百多人突出重围,这让邱河不仅有些惊讶,而且,邱河还看到了另外一个可能。
因此所有的测试,都是以队正为核心,而队正是最低级别的军官,是官而不是士,不是兵。
也就是说,这些人只要毕业了,起码就是队正起步。
想想自己,混了那么多年也不过才刚刚混到队正这个职务,而他们呢?四年的军校生涯,出来就能抵得上他们许多人大半辈子的努力。
别提苏定方那种变态,那样的人才有几个?</content>
本书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