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唐朝地主爷 > 第四章 就这么走了

第四章 就这么走了(1/1)

目录

第四章就这么走了

小学生永远不会懂,一件事的结束,就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始,一个人的离开,就是另一个人的到来。

徐清低调地驰入沧州城,在刺史府里头见了四个县令,把在马车上思考好的人员安排一一说了。之所以这样安排的原因,徐清也全部倾吐出来,众人听了也不反对。

当夜,徐清口述,小月书写,把那张空白圣旨一气写下:

“敕曰:沧州新政,功在当世,利在千秋,福泽万民,于国大用。特颁此旨,令沧州新政五十年不改,沧州刺史回京述职。

擢南皮县县令赵璐为沧州刺史,令其守业佑民。擢黄骅县县令詹增为沧州长史,韩子棒为南皮县令,楚江为黄骅县县令……钦此!”

又改用黄纸抄录一份送到河间,一份密报长安。然后将家里早准备好了物资,人员,连夜送到黄骅,只有徐清的家人还没走。

第二天,徐清将圣旨公布出来,全城轰动。接着,徐清与赵璐一起站在城门上,和百姓们见面。当着所有人的面,徐清指着赵璐说,这小子是我徒弟,以后有事就找他,老孙去也!

然后,徐清又把四县县令叫上来,和百姓们见了面。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但徐清显然是不能这么潇洒了的,甚至还有些狼狈。他都不敢和荀雪儿他们一起走,怕百姓围住吓到徐文。就是这样,徐清也只是差一点被追上,上马车时还掉了一只鞋子。

百姓们捡到这只鞋子,如获至宝,争相传言,这是徐大人留情在这里。然后恭敬地捧着送到了最近的徐公庙,那徐公庙的庙祝惊喜坏了,杀了牛羊猪三牲祭拜一番才把那只鞋子迎进庙里。事实证明,他这么做是有回报的,往后一百年,他这家徐公庙的香钱,慢熬的加二文钱薪旁边安慰道:“小坏蛋,姨娘在这儿呢”。

海浪翻涌,船起伏不定,在港口边上绕行了几圈,发现众女的适应能力还不错,没有一个人晕船。倒是有几个暗河的人晕船了,用小船载上岸,再换来几个不晕的。

暗河成员一分为二,一部分在船上保护徐清,一部分走陆路。走陆路的人也分为好几部分,有去苏杭铺路的,有沿着海岸随时准备处理紧急事务的。

杨成杨信也分开了,一个在船,一个在岸。

为了防水,除了浆室,其余甲板之下的房间非常密,又如同蜂窝一样小。水手和暗河成员一起住。不过徐清船上的人少,他们能分到一人一间,或者两人一间。又要轮班,故而大多数算得上一人一间。

但甲板之上,徐清住的就不同了,一间房子比得上下面的三间。就这样,徐清和众女都有,还有张林业和杨成也都有。

至于饭食,大家吃的都一样。徐清知道船上容易得坏血病,故而买了许多江南过来的橘子。每人每天一只,有点酸,但是维c足。

船上难得起火,一天两顿吃冷食,只有晚饭才抛了锚艰难的架火煮一锅粥,当然是加肉加蛋加菜的大杂烩粥。

徐清这边偶尔还有私货,肉干糕点限量供应。除此之外就是淡水了,船上的淡水只够用三天的,要每两天派人上岸取一次,顺便和陆路沿途跟着的暗河通气。

三天的储水量,为什么两天就用完了?因为甲板下住的人不洗澡,甲板上的人要洗澡,这一洗澡就用掉了吃用一天的水!

享受着阶级带来的优越感,一开始徐清还是拒绝的,后来就沉浸在了海风拂过脸颊带来的清爽之中。

本书来自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