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智商的差距(2/2)
这些日子来,一般学子所学习的儒家经典,他也看过,虽不是烂熟于心,但也能够观其大概罢。刚才看卷宗,精神高度集中,正可以说是一目十行,过目不忘!
朱一浆着急追问道:“那丝价降了又怎样,他急于贩丝又如何?其中的蹊跷之处何在?”
徐清笑了笑,从另一卷宗拿来道:“丝商的案子是前年的,这是去年五月的案子。”
众人看此皆是不解,文吏替众人问道:“此两案相隔近一年,徐大人为何将这两案拿来相提并论,莫非有什么相通之处?
“是啊,这是福州士子失踪案,此人本要去苏州,但因途中一座桥为山洪冲断,故而不得不绕道。”
徐清抚掌大笑道:“蹊跷就在这里。”
几人如同自己发现了线索一样,急忙将两款拿来一并对比看了,你点一点,我瞧一瞧,却丝毫没有发现徐清说的蹊跷。
众人看了看徐清,一脸自信的笑容,显然不是诓骗他们。可线索到底在哪里?!
朱一浆不由感觉到一股智力上的压制扑面而来,都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但现在七吏和朱一浆都开始琢磨,至于那些把总就只能张嘴吃惊了,二人琢磨了一阵,突然眼睛一亮,相视一笑道:“莫非徐大人是说,官道被冲毁,从官路上走就必须多绕道数日。商人的货已经送去了扬州,而他们的丝行的同行没有,更是就追不上他了,故而他的生丝在扬州是独一份,可以高卖价,因此欣喜?”
徐清道:“正是如此,设身处地,若换了你是这商人,你在那个时候会如何打算?”
这就是生活经验了,他们都是老油条,哪里不知,众人异口同声地道:“定然是加紧赶往扬州,告诉伙计让丝高高地卖,不可卖贱了。”
徐清点点头道:“嗯,官道不能走,而其他的乡间小路,上山的泥路却勉强走的,商人是老辈,知道的肯定不少。”
在古代,乡路是家门口的路,自有乡民自行修补,而官道却要官府组织修补,所以乡路恢复得快,官道迟。只是乡路错综复杂,需要“老马”才能走得通。
众人不由同时一震,问道:“那就麻烦了,乡路七拐八弯,怎么查的了?”
朱一浆拍腿道:“唉!罢了,我就让手下人一个个村去查,就不怕他们不露马脚!”
把总们捂拳道:“全凭朱将军调遣,不拿下那些凶獠,我等不还!”
“好,有兄弟们,就不怕他那么多村庄!”朱一浆意气风发问文吏道:“从钱塘,到扬州,一路上有多少村子,庄子?”
“啊?”文吏不由手忙脚乱,所谓村庄,是指的自然村,三五户是一村,百八户也是一村,这是有登记的,还有没登记的,那有多少?就是本地亲民官也数不清啊,文吏怎么讲得清楚,不过他也有急智,既然他不知道,大堂内也没人知道了,捏造了一个数:“禀将军,得,得有三四千个吧?”
“啊?”朱一浆和把总们都是一惊,这样查到什么时候。匪徒里头的人,有的是军里逃走的,他们又不能大张旗鼓的查。
众人被泼了一盆冷水,不自觉的都看着徐清,咋办啊,神算子?
“不用去查村,商人走的是山路。”徐清笑一下,看着这几个人,缓缓的指着堂上一副地图说:“从这里,到这里,再到这里,这几座山里,必然有一处隐秘的匪寨。”
本书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