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5章 茶道(1/1)
宋代饮茶用黑色茶盏,跟现在茶杯完全不一样。要了解其成因,首先要了解一下唐代和宋代的饮茶习惯的不同。那么,唐人呢,是煎茶;宋人是点茶。这有什么不同呢?唐代人喝茶的时候,他取一块茶饼以后,他要把它烤热了以后,要把它碾成细末,用茶碾在这碾。碾完了以后要过箩,过箩以后然后它去煮,水要煮三沸,不停地在开。煮完了以后,煮好了以后就把它舀到碗里,有的还要加上盐、姜,加上一些佐料,这样去喝。多少我听着,我是没喝过,但是我觉得就是一个菜粥的样子。你想想他又搁调味料,又搁盐,是吧?它就是菜粥。它是这么一各类似粥。所以我们有一个很古老的说法,叫“吃茶“,是这么来的。他不叫喝茶,叫吃茶。你像《水浒》里、《红楼梦》里都说吃茶。
宋人就不一样了,宋人是点茶。他是只把水烧热了,他不是拿锅里煮。然后把这个茶也碾碎了以后直接拿水--沸水--就注进去。有点像我们现在的沏茶。但是他是连茶带水一块儿喝。他不是像我们现在这种喝法。他这种水注的,注下去的叫“点茶“。他大概是这样,就是他根据茶盏的大小,搁好了,把那个茶叶的末要调一调,叫“调膏“,调完了一注,哗就开了。我现在想起来有点像咱们冲奶粉的样子,就这么个样子。
我们比较一下,唐代喝茶的时候有附加物,就是说姜啊、盐呀;那么,宋人就主张喝纯茶了,就不再搁调料了。这就是一个我们从今天的角度上看还算是一个进步。由于他饮茶习惯不一样,所以他的茶具就不一样。为什么要用建盏呢?就是保温。这种黑的泥导热特别慢--保温。
我们现在喝茶的这个方法相传是朱元璋的第十七子叫朱权这个人发明的。当时他不愿意跟他的兄长朱棣,永乐皇帝,不愿意争政治上事,所以他躲了,躲在深山里弄饮茶,弄雅的事。他发明的这种喝茶。这种喝茶的方式呢,专业术语叫“瀹饮“。他的方式呢,是蓖去茶叶,出汁。就是我把茶叶蓖去,喝这个水。当时朱权在洪武二十四年的时候写了一个《茶谱》,写了这么一本书,然后这也有一个更大的一个政治原因,就是当时朱元璋下令,他是从经济角度考虑,他下令是“废团改散“,团茶--沱茶改散茶,省事。正因为改成散茶以后,朱权就发明了这种饮茶方法,距今大概是六百来年。
建盏这种茶具,要是为了宋代的斗茶之风。宋人的这种斗茶直接从茶碗就可以看出来了。蔡襄就说,“茶色贵白,以青白胜黄白“。我们也说不清颜色,因为咱们没活在宋朝,所以没看见到底青白和黄白有多大差异。但是他说的是汤水的颜色,决定汤花优劣的标准就是看它挂在茶碗边上的,挂的这个水痕快慢。你水痕出现的早晚是决定你的胜败的,你水痕出现得越早,你的茶就越不好,越晚就越好,所以晚者为胜。斗茶就是咱俩喝完茶一看,你这出了,我这还没出呢,你输了,我赢了。水痕如果咬住茶碗的边,久久不散就称之为“咬盏“,这都非常专业。但是我们从生活中可以比较,什么啤酒好啊?一定是挂杯的好。你啤酒一倒一点沫不起,那肯定是昨天打开让人喝了兑了水了,肯定是这样。啤酒的好坏跟这个好像有一点类似的地方,就是它如果有点挂杯,白沫,这是它的一个标准。
宋代蔡襄在《茶录》里是这样有一段记载,他说,“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他说的“熁之久,热难冷“,就是说的“熁“是烤一烤。过去喝茶很讲究,要热杯,这个杯事先就要热。我们现在是甭管多凉的杯子,把茶缸开水一冲,说怎么老不开,是你的杯子太凉。你的杯子先热一下,烤一烤热了,生活讲究嘛。我们一开始就说了,宋代人生活很讲究,他要把杯子先热了。所以这种黑盏保温性特别好,所以很久的就不凉下来,这对茶是有很大好处的。那么建盏下面有写“供御“的,有定“进琖“,那表明当时都是上供,给皇上用的。
我在日本看见过日本人对建盏的那个态度,跟我们完全不一样。我们也可能见怪不怪,中国人多聪明,见过的东西多了,看着这东西不新鲜,不就这么一个黑茶碗吗?有啥了不得的,都这态度。日本人到那儿先弯着腰鞠着躬,端着都是小心翼翼的,完全跟我们不是一个态度。所以我就觉得,我们可能是因为家大业大太富有了,所以拿什么都不当事,对这些东西理解也不够深。但是日本人由于他们地域偏狭,过去的文化都是外来的,所以他对这个文化反而特别地尊重。当时我看到那个景象都非常受感动。
宋代南方窑口,最后一个就是吉州窑。吉州窑过去的书上记载都非常少,也不太关心。后来发现它也有它的长处,比如说它有相当一部分瓷器都是仿磁州窑系的。它跟磁州窑系非常接近,包括生活情趣都跟磁州窑非常接近。有人认为那就是南方的磁州窑,是因为宋室南迁带走了大量的北方的工匠,到那儿就找块地儿拉开膀子就开始干,所以风格呀,包括它做的东西都差不多。
但是它毕竟是南方的一个文化,它跟北方的文化有一些微妙的差距。它的差距都在哪儿呢?主要在它所表现的内容,它都比较精巧,画得比较纤秀。你比如像这样的梅瓶,画得非常细致,北方人很少这么细致地画东西,画的都是粗枝大叶,意思够了就行了。在它的工艺特点中,它为了提高效率,它也产大量的茶碗,比如它用剪纸,这是三个凤凰,做这种茶盏。
吉州窑在南方的窑系中的地位比较低,但是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窑系。由于它过去没有人重视,所以它的价格一直不高。其实它代表了南方文化融合北方文化很重要的一支。所以我就觉得,现在收藏有人老说没有机会了,其实有很多机会,像这样都是很好的机会。
宋代瓷器是这样一个状况,与宋同时还有辽、西夏、金,甚至后来的元等少数民族的政权。少数民族的文化与汉文化存在着差异性。由于这种差异性,它反映在瓷器上也有所不同,那么我们下一讲就讲少数民族时期的瓷器。
辽在历史上不停侵犯北宋国土,为什么?穷,国土上没什么资源,北宋生活得好,他光瞧着不行,得过来拿点儿,所以辽多次进犯北宋。北宋重要的北方窑口定窑,在定州这个地方,曾在宋跟辽的拉锯战中五易其手。辽人看到雪白的白瓷,垂涎三尺。定窑是当时非常重要的商品。天显三年(928),辽兵又一次攻下定州,在那儿待了下爬进红塔,躲到塔顶。追兵追到这儿,见门口全是蜘蛛网,就没往里进,这红塔算救了朱元璋一命。
景德镇当时是朱元璋的根据地,朱元璋一天到晚想的都是我怎么能拿下这个江山。所以,鬼谷下山这样的瓷器就应运而生。
第二,元青花开中国陶瓷装饰的一个先河。在它之前,瓷器的装饰都不这么强烈。鬼谷下山罐的颜色、画艺、质量,今天看都是登峰造极的水准,永不过时。
第三,就是这个罐子的传奇色彩。一个住在北京东郊民巷的荷兰军官,在1913年到1923年之间,无意中买了这个鬼谷下山罐。这个荷兰军官是使节护卫军的一个司令,今天的话说就是一个保安队长。他买了这个罐子后带回国,在他们家阁楼上搁了将近一百年。上世纪70年代,佳士得的专家去看过,当时因为研究不深,大家认为它是明朝的罐子,出价几千块钱,这家人没卖。2005年专家再次来看,发现它是一个元青花,于是把它隆重地请出来拍卖,最后卖了这么高的一个价格。在卖之前,这罐子一直在他们家装cd。
画有人物纹的元代青花罐非常罕见,全世界不足十个,分别藏在博物馆和私人手里。主要有东京出光美术馆藏的“昭君出塞“青花罐、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的“尉迟恭救主“青花罐、日本大阪万野美术馆藏的“百花亭“青花罐、英国铁路基金会藏的“锦香亭“青花罐、苏富比在1996年拍卖的“三顾茅庐“青花罐,还有“西厢记“、“细柳营“两个青花罐,都为私人收藏。这么大的画人物的罐子,全世界就这点儿,所以就变得非常贵。
当时很多人都觉得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能够拥有它是一种快乐。我认识一个朋友,他跟我说:“我有很大一笔钱,闲了很多年,我能不能把这元青花买了。“我说:“你可以买,这东西很重要。“他问:“有多重要?“我说:“这样的瓷器,北京故宫没有,台北“故宫“也没有,全国的博物馆里都没有,你说多重要?“他一听两眼放光,说:“我买!“我说:“你可以买,但你出多少钱呢?“他说:“我有6000万闲钱。“我说:“你可以试试。“要知道,如果当时6000万买了这件元青花,也是元青花的世界纪录了。结果到了拍卖现场以后,他都没好意思伸手叫价就过去了,人家争到2.3亿了。
这件事表明了今天收藏者的一个心境,愿意参与文物的回流。我国的文物,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的一百多年内,一直是外流的趋势,都是以经济为目的的外流。西方列强终于打开了神秘的东方古国的大门,一下子看到这么多宝物,都希望获得这些东西。而我们由于积贫积弱的时间过长,导致大量文物外流。今天,当我们国力强盛的时候,我们能够有机会尽个人之力把文物回收,是非常高兴的一件事情;对民族而言,则是非常值得自豪的事情。所以,他就参与了竞拍,尽管没有买到,但我觉得这种参与态度非常好。
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元青花创造了世界纪录以后,赝品一定就要出现,怎么去辨别呢?几乎每个月都有各种各样的元青花在我面前呈现。我比较容易区分真伪,但作为一般的收藏者,怎么区分呢?我们首先要知道元青花的一些基本特点。比如元青花装饰纹饰的层次非常多,主题纹饰与辅助纹饰层层相接,往往可达字记载,上写:“信州路玉山县顺城乡德教里荆塘社,奉圣弟子张文进喜拾香炉、花瓶一副,祈保合家清吉,子女平安。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谨记。“瓷器上写得很清楚,至正十一年,就是公元1351年,一个叫张文进的人花钱定的瓷器供奉。这对元青花大瓶至今收藏在英国大维德基金会,去伦敦的时候可以看到它的展出。而香炉还没找着呢,大家可以去找找。一般情况寺庙里的摆放是香炉搁在中间,大瓶一边一个。大瓶发现了,香炉至今还没找着。
由于这对元青花大瓶太有名了,就以它为准,把元青花中纹饰层次丰富的都叫“至正型“青花。至正朝一共多少年?28年。因为至正型青花太有名了,所以仿元青花一定仿至正型。我见过一个人,跟我说:“马先生,我的至正型青花,从至正元年到至正二十九年的全有。“一年一个,29个。至正一共才28年,他有29年的。他体现了一种什么精神呢?无知者无畏。
著名的元青花有几次出土。一次是1964年,河北保定出土了一批瓷器,总共有11件,其中有6件元青花,件件是国宝。第二次比较重要的大规模出土是1983年,江西高安的窖藏,有18件元青花,包括我讲过的“六艺“梅瓶,是迄今为止元青花最大的一次发现。当时我们对瓷器的认知还不是那么深刻,元青花出土后没有立刻受到重视,没想到它是一个轰动世界的发现。
再有就是建国初期,南京沐英墓出土了一件非常著名的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人物纹的元青花梅瓶,重要的国宝,现藏于南京市博物馆。
元青花在全世界的博物馆里大概有几百件。比较多的地方是土耳其的托布卡比宫,有大量元青花,精美至极,都是当年作为礼品或者商品运至托布卡比宫的,至今都在那里。
元青花的工艺特点与我们想像的有一点不同,它是模制,所以进--就是那个大瓶的施者--感谢他在上面写了这排字。要不然,我们没有证据证明这么漂亮的东西是那个时期烧造的。
本书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