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不务虚名(1/1)
<content>
杜中宵看着眼前的年轻人,二十出头,一身半新不旧的青袍,不甚讲究。www.126shu.com这个人是王安石,杜中宵前世对这个时代印象最深的人之一。
王益多是在地方为官,在京城的日子很少,跟京城的官员也并不熟识。王安石此次入京,只是礼貌性地拜访一下从前认识的旧人,打声招呼就要离开。同样是官宦之后,王安石比不了苏颂和韩绛兄弟,王益生前只是中级官员,而且已经病故,王安石现在要挑起家庭重担,专心准备省试。
双方寒暄毕,王安石拱手:“以前在下随父在京的日子,承蒙韩兄看顾,铭记在心。此次侥幸自江宁得解,入京赶考,特意来府上拜访。”
韩绛连道不敢,对王安石道:“我这里今日刚好有客,都是这一届的举子。介甫远来不易,不如留下小酌几杯,大家结识一番。”
王安石犹豫再三,不好推辞,只好答应。他初来京城,除了韩家,还有几家要去拜访,其实并不想在这里耽搁。不过见有数人在此,不好离去罢了。
见到王安石,知道他此次发解,杜中宵才知道他原来是这一届的进士。至于王安石落第,杜中宵根本就没想过。自己也要考进士,自然知道,对有些人来说中进士是很稀松平常的事情。
看看将近中午,韩绛吩咐下人准备酒菜,就在自己小院摆下,招待几人。
闲来无事,韩绛和韩缜带着王安石在小院里转了转。
见到院子中的蒸汽机,王安石看着奇怪,问道:“这物事用来干什么?烧着柴章。”
韩绛笑道:“介甫一样少有文名,此次入京,就不想在科场与人一争短长?”
王安石摇了摇头:“书生以文章献君王,得一官半职,聊以养家,治国以报帝王与百姓而已。科第排名不过虚名,争之何益?”
众人听了一起笑,不得不佩服王安石的气度。此时的王安石已初露锋芒,虽然比不得杨寘等人天下闻名,在江南还是有些名气的。杨寘锋芒太露,其实韩绛这些人颇不服气,碰到一样学问好的,难免同仇敌忾说两句,憋着劲要把他的状元夺过来。却没想到王安石对此并不看重,心胸令人叹服。
杜中宵只是在进士边缘徘徊的人物,这样的话题插不上嘴,只能默默喝酒。在他的眼里,这些人中学问最好的是苏颂,不但是文章好,各种杂学无不精通。当然他也知道,别人是不这样看的。真正什么样的学问是这个公认的好,杜中宵依然把握不住,他与这个时代的思想总是有些差距在。
印象中的久别重逢并没有,王安石只是静静喝酒,偶尔说一说这些年的见闻,既不疏远,也不过分亲热,不卑不亢。父亲的去世,使王安石面临到了人生的转折点,也一下子成熟了许多。
韩绛有些感慨,印象中的王安石也有读书人一样的毛病,指点江山,恃才傲物。此次重逢,却不再见从前的影子,锋芒尽敛,稳重了许多。特别是言谈中偶尔说出一两句话来,颇有高屋建瓴之感。听说这几年王安石于诸子百家无书不读,学问一日千里,并不夸张。
杜中宵一直有些拘谨。这是第一次见到这个年最顶尖的人物,难免有些紧张。知识跨越千年,既有远见的地方,但也有一些无法抚平的隔阂。</content>
本书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