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你好1952,傻柱婚事临近(2/2)
那怕是喜极而泣,也不能在大年三十掉眼泪,不吉利。
“不用谢!快吃吧!不够的话,厨房还有呢!”
苏慧芝说完坐回原位,贾东升看到韩秋菊给秦淮茹拨了几个饺子。
然后拿着伊兰娜和陈雪茹的碗,要去厨房再给她俩盛一碗饺子。
伊兰娜抱着自己碗不撒手,“干妈,吃饱了,我真吃饱了。”
陈雪茹抱着另一只碗也不撒手,“干妈,我也吃饱了。”
话一出口,陈雪茹意识到自己说错话了。
想要往回找补,发现韩秋菊并未发现异常,一时不知该如何是好。
刚巧这个时候,贾东升正看向她这边,二人四目相对。
陈雪茹的脸腾的一下就红了,而且一下子就红到耳根了。
她长这么大,从来没像现在这么尴尬。
自从妈妈去世以后,已经记不清自己多久没有喊妈了。
贾东升小声问陈雪茹:“你刚才叫我妈什么?”
他不问还好,他这么一问,陈雪茹的脸更红了。
“雪茹,你脸红什么?”伊兰娜发现异常,挽着陈雪茹的胳膊问道。
陈雪茹低着头轻声呢喃:“没~没什么。”
“没什么,你的脸为什么这么红?”
“而且还这么烫。”
伊兰娜把手放在陈雪茹的脸蛋,发现她的脸蛋火辣辣的。
“我……我去上个厕所。”
陈雪茹跑出堂屋,伊兰娜看了一眼贾东升,随后跟了出去。
几分钟后,二人一同归来。
陈雪茹的脸比刚才出去的时候更红了。
年夜饭接近尾声,大家一起到院子里放鞭炮。
按照习俗,大年三十晚上需要守岁。
守岁,就是通宵守夜,也被称为收更待岁,俗名过年。
这件事跟一个叫年的怪兽有关,很多人应该都听过关于它的故事。
往年家里都是姥爷韩万山一个人守岁。
今年不同往年,贾东升成家了,成家就是大人了。
以前姥爷不让他陪姥爷守岁,总拿他还是孩子当借口。
今年贾东升成家了,不再是孩子了。
所以他今年必须陪姥爷一起守岁。
不能让姥爷一个人守岁!
贾东升陪姥爷守岁,让媳妇骑车带母亲回95号院。
这一夜,贾东升和姥爷守在火炉旁。
一边守岁,一边听姥爷讲他年轻时的经历。
贾东升以前只知道姥爷打过仗,是一名戎马半生的老兵。
直到这晚和姥爷一起守岁,他才知道姥爷竟然爬过雪山,走过草地。
啃过树皮,挖过草根,煮过皮带,凿冰融水,杀马吃肉……
如果不是年龄太大了,真的不适合再上战场。
他去年就归队了!
过了凌晨二十点,照例在院里放两个二踢脚。
赶走那个叫年的怪兽,期待着新的一年平安无事。
等到过了子时(凌晨1点),姥爷回屋休息。
贾东升踏上回95号院的路。
丑时入睡(凌晨3点),寅时(凌晨5点)起床。
总共就睡了两个小时,却一点儿不觉得困。
贾东升一睁眼,看到床头放着一套新衣服。
新年新气象,穿新衣,戴新帽,用崭新的面貌迎接新生活。
他刚离开被窝,前院传来一阵鞭炮声。
按照北方习俗,大年初一早晨吃饺子,吃饺子之前需要放鞭炮。
一旦听到有人放鞭炮,说明人家要开饭了。
随着第一家鞭炮结束,更多人家开始放鞭炮。
说明人家已经开始吃饺子了。
噼里啪啦,啪里噼啦,鞭炮声一个比一个响。
这个时候的鞭炮,大致分为四种规格。
即:一百响,五百响,一千响和两千响。
普通人家过年放鞭炮,首选一百和五百响。
条件好一点的人家,基本都买一千响的鞭炮。
贾东升家以前都是放五百响的鞭炮。
今年不同往年,贾东升特意买了一挂两千响的鞭炮。
并且买了二十几个和擀面杖一样粗的雷王。
把雷王的导火索绑在鞭炮上。
在放鞭炮的时候,除了噼里啪啦,偶尔能听到一声轰的巨响。
特别过瘾!
肉蛋饺子在锅里三起三落,韩秋菊站在厨房门口喊儿子。
“东升!放炮吧。”
“好嘞!”
贾东升揣着火柴,点燃两千响的鞭炮。
噼里啪啦,噼里啪啦,轰轰轰!轰轰轰!
一连响了好几分钟,听着真特么过瘾。
家里四个人,盛了六碗饺子。
另外两碗是贾东升两个姐姐的。
姐姐虽已出嫁,过年依然有她们的饺子。
应该是某种习俗吧,妈妈没说,贾东升也没问。
反正两个姐姐嫁人以后,每年都这样,他早见怪不怪了。
吃过饺子,贾东升夫妇跟父母出门拜年。
首先要去的,就是他爷爷的哥哥,他的大爷爷贾长坤家。
其次是贾家不出五服的长辈家,还有他师父于德水家。
需要拜年的长辈不算多,重点是太分散了。
拜年五分钟,走路两小时,短短一个早上,跑了半个东城区。
他们多次路过菊儿胡同,贾卫华没敢带他们去给贾长先和侯桂芬拜年。
估计是知道贾东升肯定不会去。
他不去,秦淮茹肯定也不去。
他俩不去,只有贾卫华和韩秋菊去的话,一定会被人嘲笑。
六点出门拜年,九点半返回帽儿胡同。
贾卫华在胡同口跟他们分道扬镳。
贾东升夫妇和妈妈回95号院,贾卫华径直朝南走去。
不用猜也知道,他肯定是去菊儿胡同,给贾长先和侯桂芬拜年。
“东升!要不……”
“啊?”
贾东升牵着媳妇的手,笑吟吟的看着妈妈。
韩秋菊长叹一声,把后半句话给咽回去了。
她刚才想劝儿子去给爷爷奶奶拜个年。
转念一想,以她对儿子的了解,他肯定不会去。
就算是为了不惹妈妈生气,勉强去了,受委屈的也是自己儿子。
韩秋菊不希望儿子委曲求全。
是贾长先和侯桂芬先对不起他们的。
所以他们不去看贾长先和侯桂芬情有可原。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下恶因就不要奢望能结善果。
三人回到四合院,在中院碰见傻柱在陪何雨水放炮。
何大清和蔡全无站在家门口,双手插袖看两个孩子玩耍。
北方有句俗语,叫忙三十,闲初一。
意思是,大年三十忙啥都行,初一最好别干活儿。
有人认为,大年初一这天干活儿,寓意你将会忙碌一整年。
如果不是因为这个习俗,蔡全无恐怕早就出去蹬三轮挣钱了。
“东升!你过来一下。”
何大清笑着朝贾东升招手。
“有事儿?”贾东升问何大清。
何大清咧嘴一笑,“傻柱的日子定好了,正月初九。”
“我想请你和叁大爷负责账房,你看行吗?”
贾东升一愣,“正月初九?这么快?”
何大清看了一眼在陪妹妹放炮的傻柱,“不快不行啊。”
“全无都二十九了,再不结婚真没人愿意嫁了。”
“所以我打算年初给傻柱把婚事办了,争取年底给全无娶个媳妇。”
贾东升笑着点头,“你这哥哥当的没毛病。”
“初九是礼拜几?”
何大清尴尬一笑,“嘿嘿,礼拜一!”
贾东升一怔,“你礼拜一给傻柱办酒席,请我当账房,那我得请假呗。”
何大清双手握住贾东升的手,“这回算我和傻柱欠你一个人情。”
“以后你有事儿只要招呼一声,我们爷俩随叫随到!”
说完见贾东升没吱声,咬牙说道:“事后我请你去清华池!”
“就一次?”贾东升笑问。
何大清伸出两根手指,见贾东升脸色不太好看,果断又伸出一根手指。
“三次!三次成吗?”
贾东升笑着跟何大清握了握手,“什么一次三次的,你把我当什么人了。”
“就算你不请我去清华池,这个忙我也得帮。”
“大家都在一个院住着,远亲不如近邻。”
“你们家有事儿,我来帮忙是应该的。”
“三次就三次!那就这么定了!”
说完背着手去追媳妇和母亲。
独留何大清在风中凌乱。
贾东升回到后院,拉着媳妇和妈妈打牌。
午饭吃烩菜,吃完饭接着打牌。
晚上去姥姥家蹭饭,伊兰娜和陈雪茹比他来得早。
饭后早早回家睡觉,明天早起陪媳妇回娘家。
按照北方习俗,大年初二,是姑爷陪媳妇回娘家的日子。
尤其是刚结婚的新姑爷,到丈母娘家需要给七大姑八大姨拜年。
顺便认门呢。
……
翌日,大年初二。
当旭日从东方升起。
贾东升踩着二八大杠,载着媳妇和礼物,踏上去丈母娘家的征程。
刚出胡同,就看见奶奶侯桂芬在翻垃圾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