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文同人 > 四合院:都穿越了谁受委屈啊 > 第106章 爷爷的临终遗言,贾东升儿女双全

第106章 爷爷的临终遗言,贾东升儿女双全(2/2)

目录

有人帮忙带孩子,有人负责一日三餐,有人负责做家务,有人负责陪她解闷。

就连生完孩子出现的一些后遗症,也有人帮她一起承担。

不用不好意思,不必担心会被嫌弃。

正如贾东升所说,她现在就是家里的国宝。

冬去春来,转眼到了学校搬迁的五三年。

贾东升随校搬迁,不能每天回家陪老婆孩子。

由于五十年代的人大本科生为五年制,贾东升52年秋入学,按理说57年才能毕业。

可他从来都不是墨守成规的人,从来不走寻常路。

既然老婆孩子无需他分心照顾,就该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学业中。

以贾东升的实力,五年学制,三年完成不在话下。

贾东升确定目标以后,开始玩儿命学习。

三年时间,每月回一次家,其余时间全部待在学校。

付出终于换来收获,五年学制,三年完成,并且是以全校第一的成绩从人大毕业。

贾东升从人大毕业那天,鲁振工亲自到学校接他。

校方希望贾东升能继续深造,甚至有意派他到国外深造。

贾东升当然想去国外深造,不过在此之前,他得把家里安顿好。

先把自己在京城的基础打牢,然后再去国外长见识。

学习外国人的先进技术,学成归国为加快工业化发展做贡献。

……三年后……

1955年,冬。

东直门外,红星轧钢厂,技术科。

贾东升收起文件夹,沉声道:“今天的研讨会先开到这儿。”

“大家一定要按照我的安排执行,有问题随时来找我,散会!”

众人离开会议室,贾东升瞥了还是副科长的贾卫华一眼。

头也不回离开办公室,去各个车间溜达一圈儿。

路过钳工车间,看到有师父在训徒弟。

想起五三年被抽调去西北的师父于德水。

师父走了两年半,不知道在那边过得怎么样。

他每个月都会托人给师父带东西,确定师父一定能收到。

却不知道师父究竟在哪里,究竟在建设什么项目。

贾东升深谙保密条例,所以他不会打听不该打听的。

今年夏天,贾东升从人大毕业,婉拒了鲁振工的安排,没有选择留在新组建的冶金工业部。

而是选择回到红星轧钢厂,担任技术科的副科长。

准备对红星轧钢厂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将系统奖励的那些机械设备全部用到红星轧钢厂。

以现有技术为依托,全力推动基础工业发展,加快工业发展进度。

回归不到半年,便通过了最严苛的技术员考核,成为距离工程师仅一步之遥的十级技术员。

众所周知,工程技术人员共有十八级。

十八级最低,一级最高,分为技术员和工程师。

十八级到十级为技术员,九级到一级为工程师。

贾东升现在是十级技术员,属于技术员等级的天花板。

就像是普通工种里的八级工,十级技术员再晋级就是九级工程师。

所以他现在距离工程师仅仅一步之遥。

千万不要小看这一步之遥。

这看似的一步之遥,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的技术员都无法跨越的鸿沟。

是绝大多数技术员一辈子也无法实现的梦想。

按理说,贾东升年仅二十三岁,便已成为技术员的天花板——10级技术员。

已经足够让家人引以为傲了。

然而贾东升志向远大,不成为一级工程师誓不罢休。

所以对他而言,10级技术员只是起点,一级工程师才是终极目标。

当然了,一级工程师只是现阶段的终极目标。

随着他的级别提升,终极目标肯定也会随之改变。

……

贾东升去车间找媳妇,发现她们需要加一会儿班。

反正媳妇即有自行车,也有人跟她一起作伴回家。

他干脆先骑车回家,一天不见三个孩子甚是想念,他一刻也不想等啊。

回到南锣鼓巷,在胡同口撞见一个熟悉的身影。

那人头发花白,弓着身子正在翻垃圾桶,好像是在找吃的。

数九寒天,北风呼啸,天空飘着指甲盖大小的雪花。

那人穿的十分单薄,一阵冷风吹过,冻的那人直打冷颤。

贾东升皱眉走上前,准备将那人送回菊儿胡同。

那人不是别人,正是他的奶奶侯桂芬。

三年多前,侯桂芬患上阿尔兹海默症,也就是俗称的老年痴呆。

看上去和正常人一样,其实什么也记不起来了。

别说出门能把自己走丢了,连吃没吃饭都想不起来,甚至不知道饿。

尤其是在他大伯贾卫民去世以后,侯桂芬的病情愈发严重。

时常半夜跑出去大喊大叫,跟她同住一个院的住户苦不堪言。

若不是他们住的是娄家的房子,早被街坊邻居给赶出去了。

贾卫民死后,贾长先一病不起,身体一天不如一天。

大儿子死了,大儿媳妇恨不得他早死早投胎。

三个女儿对他不闻不问,唯有小儿子还算上心。

白天在轧钢厂上班,晚上守着年迈的父母。

韩秋菊想替贾卫华照顾二老,被贾东升制止。

俗话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他俩以前那样对韩秋菊和三个孩子,就别指望他们会孝顺他俩。

贾东升把奶奶送到胡同口,看到有人从奶奶住的那院跑了出来。

那人看到贾东升急忙向他招手。

“贾东升你快去看看你爷爷吧,你爷爷好像不行了。”

贾东升犹豫片刻,跟那人来到爷爷家。

看到贾长先躺在床上一动不动,伸手去探鼻息。

发现爷爷已经没有呼吸。

马上去轧钢厂通知在加班的贾卫华。

剩下的事情交给贾卫华。

……

南锣鼓巷帽儿胡同,95号院。

“爸爸!爸爸!爸爸!您回来啦。”

贾东升刚进后院,三小只便跑过来要抱抱。

跑在最前面的是哥哥,跟在后面的两小只是妹妹。

贾东升的儿子叫桔梗,取自神农本草经。

李时珍说,此草结实而耿直,故而取名桔梗。

贾东升给儿子取名桔梗,希望儿子做一个耿直的人。

他儿子大名叫桔梗,小名叫棒梗。

儿子小名是姥爷取的,希望他是个耿直的棒小伙。

贾东升没告诉姥爷,他堂哥贾东旭早就计划给儿子取名棒梗。

结果侯素娥流产,这个名字没用上。

贾东升的儿子不姓贾,姓韩,随孩子姥姥姓。

儿子大名韩桔梗,小名棒梗。

大女儿大名韩当,小名小当。

二女儿大名韩梅梅,小名槐花。

三个孩子的大名都是贾东升取的,小名是姥姥姥爷和秦淮茹取的。

他们1952年秋天出生,如今已经三岁多了。

跟灵珠转世的敖丙一样大。

三个孩子粉雕玉琢,跟瓷娃娃一样。

无论是谁看见他们仨,都忍不住想亲一口。

贾东升让儿子抱住他的脖子,而他则是一手抱着一个女儿。

鲁迅先生说,穷养儿子富养女,不卷儿女卷自己。

儿女不争气不要怪儿女,怪自己不争气。

如果自己钱够多或者级别够高,有能力给儿女温饱体面和衣食无忧的生活。

你管他们有没有本事,他们的爹娘有本事就行了。

就像搞教育的老张所言,我女儿想干啥就干啥,她啥也不干也没问题。

因为有她爹给她兜底。

就算她选择在家躺平,她爹可以让她一辈子衣食无忧。

贾东升的丈母娘在屋里打扫卫生,母亲在厨房做晚饭。

他陪三个孩子在院里玩游戏,教孩子如何做弹弓。

不多时,秦淮茹下班归来。

众人围在一起吃饭,贾东升突然想起爷爷好像不行了。

韩秋菊听闻此事叹了口气。

……

菊儿胡同,中院贾长先家。

贾卫华正在给离世的父亲擦脸。

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

这三年来,贾卫华尽其所能照料父母,也算尽到了做儿子的责任。

贾卫华一边给父亲擦脸,一边碎碎念。

刚准备给父亲换衣服,贾长先突然坐起来了。

把来帮忙的贾家人给吓一跳。

“诈尸了?”

贾卫华的堂哥皱眉看着“死而复生”的贾长先。

“回光返照!”

“肯定是还有未了的心事。”

贾卫华的另一个堂哥见多识广。

笑着上前问死而复生的贾长先:“二叔,您是不是还有什么心愿?”

贾长先扭头看了他一眼,一把抓住小儿子贾卫华的手,眼泪顺着脸颊滑落。

就在这时,贾东升拎着饭盒走进屋,替妈妈给贾卫华送饭。

刚进屋就看见贾长还活着,不过气色很不好看。

“难道刚才没死?”贾东升在心里嘀咕。

贾长先没看见贾东升,声音嘶哑对贾卫华说:“卫华,这些年是爹对不起你。”

“爹给你道歉,看在爹马上就要死的份儿上,你能原谅爹吗?”

贾卫华握住贾长先的手点了点头,哽咽道:“爹!我不怪您,

说完看到贾东升拎着饭盒站在门口,示意他上前来。

贾东升冷哼一声,放下饭盒转身就走。

身后传来贾长先近乎哀求的声音。

“东升!爷爷知道错了!你能原谅爷爷吗?”

“看在爷爷已是将死之人的份上,你能原谅爷爷吗?”

贾东升回头看向贾长先,冷声道:“你是真想通了,还是担心没人给你办葬礼?”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