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流血的帝国 > 第35章 谈和

第35章 谈和(1/1)

目录

第35章谈和

就在匈奴皇后玉氏来至冒顿的中军大帐之时,在庭帐中的冒顿因为一封书信正大为光火,不离左右的军师张军则默立一旁没有吭声。这封书信是韩王信写来的,大意是:本该履行与大单于合击刘邦之约,但自己突身染沉疴,卧病与榻,无法亲临战场,只得指派心腹将领领兵前来代谷助阵,但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何期抵达,自己也尚不清楚。若有延缓还请大单于恕罪。冒顿和韩王信曾经有过军事约定,一旦刘邦起兵直取代谷的话,韩王信则要率领军队在白登山一带,等待刘邦出现后,配合冒顿大军封锁住白登山以南,其实就是要韩王信挡住刘邦的后援大军,但是时至今日,韩王信的军队也没出现过,只是递来一封书信。虽然言辞谦卑,但纸背上已满含推托之意。冒顿自然非常恼火,自己煞费苦心布局成的一盘围歼刘邦汉军的大棋,却在这收官阶段因韩王信的爽约可能就会前功尽弃。据探马来报,分别由灌婴率领骑兵和樊哙率领的步军大汉援军的先锋部队已经到达白登山南面正在全力和自己的军队对攻,意图救出围困在白登山上的他们的天子刘邦,虽然目前,自己的军队对付为数不多的援军先锋部队还不算吃力,但过不了几日整个后援大军就会齐发而至,因为韩王信临阵变卦不来合击汉军的原因,到那时自己的四十万军队既要围困刘邦的前军,又要拼死抵住刘邦的后军,压力之大可想而知。冒顿心里很清楚,若形成如此局面,弄不好打虎不成,反被虎伤。冒顿气愤难平,大声咒骂着韩王不守信诺、出尔反尔、贪生怕死,捎带还讥讽汉人就是这般虚伪,嘴上的大丈夫,一做起事就胆小如鼠。

一旁的张军自然听了极为不快,心想:韩王信如今所为无非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咱们不也是信誓旦旦答应去帮助韩王信解晋阳之围,事到临头也得自己保存实力,拖延时久坐看晋阳失陷而不顾,如今的韩王信也只是如法炮制而已。但这样的话自然不能说出口,便向冒顿建言道:大单于,这韩王信本就是贪生怕死之辈,世人都言此贼荥阳时便是为免于一死投降项羽,后又逃回刘邦处,如今为我军所迫立即投降大单于,今次要其助攻围歼刘邦又再三推托,反复多变,毫无气节,和这样的小人合作难免为其所累事小,只怕反为其害啊。

冒顿忙问道:军师,此话怎讲?

张军道:此贼一贯反复无常,今日降我,又怎知明日会否降汉,如今虚与委蛇,此乃背叛大单于的明证倘若再次降汉,那与我军将大大不利。

冒顿一听也陷入沉思起来。正在此时,玉氏掀帘进得帐来,张军见皇后进来,忙躬身施礼,冒顿也很是意外。玉氏下嫁冒顿原本是政治夫妻,相互维持而已。

冒顿收起烦躁的脾性,耐下心来问玉氏:皇后来此,有何要事?

玉氏对冒顿略施一礼,道:单于,北国风雪,更胜与前,围困汉军,几日可围歼?

冒顿一时语塞,张军忙躬身答道:刘邦大军陷入重围,指日可待,伏请皇后殿下观之。

“单于与大汉皇帝皆属天神下凡,何苦相互逼之。刘邦两路大军皆已至,且韩王信卑鄙小人迟迟作壁上观,如果没有三五日内致胜刘邦的把握,那弄不好反被刘邦后援大军所围,那样的话进退失据,损兵折将不说,联盟内部恐又有部落心生叛意,图谋不轨,欲坏大单于的统一大业。面对眼下这似赢实险的局面应当断则断,撤兵以不败之师凯旋北归,有了白登之战的惨败,刘邦知晓我单于的赫赫军威,谅其再也不敢冒犯我匈奴,我军大胜而回后,大单于凭此擎天巨功,自此号令草原谁敢不从。”玉氏不愧为金玉公主,尽管她因为冒顿对月初氏恋恋难忘、暗诉衷曲的事耿耿于怀,心里也早已打定主意无论如何都得让他们终生也不可见面,但这样的事情拿不得台面上来说,所以她换了个角度,从整个匈奴的统一大业上来说,她长期跟随父亲行军理政,结合局势将当前的与军与政分析得句句在理、毫厘不差。冒顿与张军尽服也。

“传令,放其南口,大汉前军可过。”冒顿仰天长叹一声,咬牙传唤卫士发出此令。

被围在白登山上的刘邦焦躁万分,对陈平究竟能否说服匈奴皇后玉氏,继而玉氏说动冒顿不再围困自己放其南归,心里也没什么底,成日里七上八下,寝食难安,就呆在自己的中军大帐中闷闷饮酒。

陈平出使匈奴大营尚未归来。忽一日山下前哨来报,山下南边,匈奴大军忽然撤去大部军力。并且还派来一位使者,说有要事要觐见皇帝陛下。刘邦正闷闷不乐与一干文武群臣端着酒觞喝着闷酒,忽听得此消息,手中的酒觞都掉落在地,文武群臣都面面相觑,不知陛下为何会如此失态,同时也有些不解,匈奴为何突然撤军了,会不会是有意让我大军从南面突围,然后再行追击。

只有刘邦心里清楚,陈平的计策十之八九是成功了,这陈平真是自己的肱股之臣,关键时刻可谓是:屡出奇计,挽狂澜于既倒。心头的愁云一扫而空,大叫着:快快有请匈奴使者。

那匈奴使者进得中军大帐后,神情有些倨傲,毕竟现在他们是胜者一方,他奉冒顿之命来告知刘邦,匈奴大军可以不与大汉为敌,解除白登之围,放大汉皇帝南归,但要立下盟誓汉朝永不冒犯匈奴,还要每年供上岁币、牛羊,以应匈奴所需。

随伺刘邦一旁的随军中军粮草总管、御史大夫陆贾是一位饱读儒学的耿介之士,见匈奴使者傲慢无礼,大怒,叫道:这使者好生无礼,见我大汉皇帝为何不跪,纵然你匈奴能在这白登围我,我大汉也有的是精兵强将,早迟冲下山去拔了你大营,信也不信。

众将见陆贾这么一说,也纷纷拔剑。匈奴使者吓得慌忙跪下,头如捣蒜,道:小臣觐见大汉皇帝陛下。我大单于愿与大汉皇帝陛下永世修好,互不相侵。

刘邦自然是喜上眉梢,暗道:总算可以潜龙在渊,一飞冲天了。但是,经陆贾刚才那样的一提醒,刘邦将喜悦之情强自往下压了压,镇定自若起来,端坐在大帐中央。语气不紧不慢道:匈奴使臣,你家单于倒也明白事理,我天朝上国,地大物博,强将如云,精兵似海,虽有这白登之困,若真要拼斗起来,究竟是鱼死还是网破也犹未可知,如今两国罢兵,重修藩篱自是再好不过,你国地处一隅,游牧草原,风里来雨里去,既无固定之所,亦无裹腹之食,朕自起兵以来素以仁德治天下,朕既与你家单于如今也属番邦之谊,自然也看不得你们风餐露宿,量我天国之物力,供给些许聊表寸心。

说到这,刘邦道:陆贾何在?

陆贾忙出列,躬身施礼道:臣在。

“陆贾啊,你作为萧何丞相的副手,大汉的物资、税收一应经济等均由你掌管,具体事宜最为清晰,一会你和这匈奴使臣商量一下,我朝供给些什么物品,供给多少给匈奴。”

陆贾忙称诺。

刘邦也是精明之极,他明白那匈奴单于虽是会放他南归,但既然派了使臣来,一定是要讨些便宜回去的,所以与其让这使臣说出来他不得不答应,还不如自己不等使臣开口,自己先说,这就算得上赐予,不仅不失了面子,还长了面子,这在心理上类似与拿些钱出来打发了一群饿极了的叫花子,花钱买得个平平安安。

匈奴使者讨得刘邦的盟誓之书,又和陆贾商量好所供岁币和每年的牛羊头数后就告辞出了刘邦大营下山回去。

目录
返回顶部